产后尿潴留是指产妇分娩后6-8小时仍不能自行排尿,原因包括分娩因素(产程过长、会阴部损伤及手术等)、激素变化、心理因素、体位改变等,临床表现为产后6-8小时未排尿、耻骨联合上方可触及胀大膀胱伴下腹部胀痛等,预防措施有产前指导盆底肌肉锻炼、产后早期引导排尿、调整体位等,处理措施包括非药物干预(热敷、按摩膀胱等)和导尿(非药物干预无效时),需重视并积极预防处理以促进产妇身体恢复。
一、发生原因
1.分娩因素
产程过长:尤其是第二产程延长,胎头长时间压迫膀胱,导致膀胱黏膜充血、水肿,敏感性降低,肌肉收缩力减弱,从而影响排尿功能。例如,一些难产的产妇,产程持续时间较长,产后发生尿潴留的概率相对较高。
会阴部损伤及手术:会阴部的侧切、撕裂伤以及可能进行的会阴修补手术等,会引起会阴部疼痛,导致膀胱括约肌反射性痉挛,抑制排尿。对于女性来说,会阴部的疼痛会使她们不敢用力排尿,进一步增加尿潴留的发生风险。
2.激素变化:孕期体内孕激素水平升高,会使膀胱平滑肌张力降低,产后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恢复需要一定时间,这可能导致膀胱收缩无力,影响排尿。在孕期,高孕激素环境抑制了膀胱的收缩功能,产后激素水平的快速变化可能不能立即恢复正常的膀胱收缩机制。
3.心理因素:产妇对产后排尿的恐惧、紧张等心理状态,会通过神经反射抑制排尿反射,导致尿潴留。比如一些初产妇,对分娩过程和产后排尿的担忧,可能会影响正常的排尿功能。
4.体位改变:产后产妇从分娩时的仰卧位改为平卧位,这种体位的改变可能不适应,影响膀胱的正常排空。另外,产后不习惯在床上排尿,也会导致尿潴留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
产妇在产后6-8小时未排尿,耻骨联合上方可触及胀大的膀胱,有明显尿意但无法排出尿液,同时可能伴有下腹部胀痛等不适症状。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膀胱内有大量尿液潴留。
三、预防及处理措施
1.预防措施
产前指导:孕期指导产妇进行盆底肌肉锻炼,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力量,为产后排尿做好准备。例如,指导产妇进行凯格尔运动,即收缩盆底肌肉,每次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
产后早期引导排尿:产后鼓励产妇尽早排尿,一般在产后2-4小时尝试让产妇排尿。可以让产妇听流水声,利用条件反射促进排尿;也可以用温水冲洗会阴部,刺激排尿反射。
调整体位:帮助产妇采取舒适的排尿体位,如坐位或半卧位,有利于尿液排出。
2.处理措施
非药物干预:如果产妇发生尿潴留,首先可以采用热敷下腹部、按摩膀胱等方法促进排尿。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膀胱括约肌痉挛;按摩膀胱则是在耻骨联合上方轻轻按摩,帮助膀胱收缩排尿。
导尿:如果非药物干预无效,可考虑导尿。导尿可以迅速缓解尿潴留症状,但要注意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引起泌尿系统感染。对于产后的特殊人群,如高龄产妇、有妊娠合并症(如妊娠期糖尿病等)的产妇,更要谨慎处理尿潴留情况,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导尿后要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量等情况,定期更换尿袋等,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产后尿潴留需要引起重视,通过积极的预防和正确的处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概率和减少对产妇身体的不良影响。产妇自身要保持放松的心态,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促进产后身体的顺利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