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跟风寒痹症有诸多不同,包括定义与范畴、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各异,且特殊人群患二者时情况不同,风寒痹症是中医病名,风湿是西医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有别,特殊人群患病各有特点需不同应对。
风寒痹症:是中医的病名,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时,风寒湿邪侵袭人体,留著经络、关节,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湿:是西医的概念,是指主要侵犯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如肌腱、韧带、滑囊、筋膜等部位的一组疾病。广义上的风湿性疾病包括100多种疾病,其中常见的有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等。
病因病机差异
风寒痹症:中医认为其主要病因是人体正气虚弱,卫外不固,风寒湿邪趁虚而入,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不同的病邪占主导时又有区别,如以风邪为主者,称为行痹,疼痛呈游走性;以寒邪为主者,称为痛痹,疼痛较剧烈,遇寒加重;以湿邪为主者,称为着痹,肢体沉重、酸痛。
风湿:西医认为其病因复杂,与遗传、感染、免疫反应、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滑膜炎症,进而侵蚀关节软骨和骨组织;强直性脊柱炎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免疫因素也参与其中,主要侵犯骶髂关节和脊柱关节。
临床表现区别
风寒痹症:临床症状主要围绕肌肉、筋骨、关节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等,不同类型表现有差异,行痹以关节游走性疼痛为主;痛痹疼痛剧烈,遇寒加重;着痹则有肢体沉重、麻木,活动不利等表现。
风湿:不同的风湿性疾病临床表现不同,类风湿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的小关节肿胀、疼痛、畸形,晨僵明显;骨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是关节疼痛、僵硬,活动时可有摩擦音,病情进展可有关节畸形;强直性脊柱炎主要表现为下腰部或骶髂部疼痛、僵硬,病情逐渐进展可出现脊柱强直、畸形等。
诊断方法不同
风寒痹症:主要依据中医的四诊合参,通过问诊了解患者发病的诱因、症状特点等,望诊观察患者的体态、舌质、舌苔等,闻诊、切诊等综合判断,属于中医传统的诊断方式。
风湿:西医诊断除了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外,还依赖实验室检查(如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HLA-B27等)以及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来明确诊断,有较为客观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指标作为依据。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儿童患风寒痹症或风湿性疾病时,儿童风寒痹症患者要注意保暖,避免再次感受风寒之邪,因为儿童自身正气相对不足,更易受外邪侵袭,在生活护理上要加强防寒措施;儿童风湿性疾病患者,比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要密切关注关节功能变化,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在诊断和治疗上要更加谨慎,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检查和治疗手段,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因为患病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老年人群患风寒痹症或风湿性疾病时,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风寒痹症患者要注意保暖的同时,要兼顾老年人的整体身体状况,避免过度保暖导致其他问题;老年风湿性疾病患者,如骨关节炎的老年人,要注意关节的保护,避免过度劳累,在治疗上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减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