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是指无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时人耳主观感受到的声音,分为主观性和客观性耳鸣,前者与听觉系统异常放电等有关,受年龄、全身性疾病影响;后者与耳部周围肌肉收缩、血管搏动等有关,受年龄、生活方式影响。其表现为声音多样、持续时间有间歇性和持续性。诊断包括耳部检查(耳镜、听力学、声导抗)和全身检查。耳鸣影响生活质量(干扰睡眠、注意力)和心理(致焦虑抑郁等,儿童受影响更甚)。
主观性耳鸣
产生机制:目前认为可能与听觉系统的异常放电有关,比如内耳毛细胞、听神经或中枢听觉通路的功能紊乱等。例如,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噪声会损伤内耳的毛细胞,导致毛细胞功能异常,进而引发主观性耳鸣。
相关因素: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听觉系统会逐渐衰退,老年人发生主观性耳鸣的概率相对较高。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发主观性耳鸣,像高血压、糖尿病等,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压力变化可能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从而导致耳鸣;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能损害听神经,引发耳鸣。
客观性耳鸣
产生机制:多与耳部周围的肌肉收缩、血管搏动等因素有关。例如,腭肌阵挛可引起客观性耳鸣,是由于腭肌发生节律性收缩产生声音;血管源性客观性耳鸣则是因为头部或颈部的血管异常搏动,如颈静脉球体瘤患者,瘤体导致血管结构异常,产生异常的血流搏动声,被患者感知为耳鸣。
相关因素:年龄方面,一般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因血管因素导致的客观性耳鸣,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等;生活方式上,如果有颈部外伤等情况,可能影响耳部周围血管或肌肉的正常结构,从而诱发客观性耳鸣。
耳鸣的表现形式
声音特点:耳鸣的声音多种多样,可能是嗡嗡声、蝉鸣声、嘶嘶声等。比如有些人感觉像蜜蜂在耳边飞的嗡嗡声,而有些人则是持续的蝉鸣声。
持续时间:可以是间歇性的,即偶尔出现耳鸣,持续时间较短;也可以是持续性的,耳鸣会一直存在,不间断。对于儿童来说,持续性耳鸣可能会对其学习、心理等产生影响,因为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持续的耳鸣可能干扰其注意力集中等。
耳鸣的诊断方法
耳部检查:包括耳镜检查,观察外耳道、鼓膜等结构是否正常,比如鼓膜是否有穿孔、充血等情况;听力学检查,如纯音测听,可了解患者的听力损失情况,通过测听结果判断是否存在听力相关问题导致的耳鸣;声导抗检查,评估中耳的功能状态。
全身检查:对于怀疑有全身性疾病引起耳鸣的患者,需要进行全身检查,例如测量血压、血糖、血脂等,以排查像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导致耳鸣的全身性疾病。对于儿童患者,全身检查要更加谨慎,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检查项目的选择要兼顾安全性和诊断准确性。
耳鸣的影响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耳鸣会干扰患者的正常生活,影响睡眠,导致患者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等。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记忆力等。对于儿童而言,睡眠受影响可能会影响其身体发育和学习能力。同时,耳鸣还会影响患者的注意力集中,使患者在工作或学习中效率下降。
对心理的影响:长期耳鸣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比如一些患者因为长期受耳鸣困扰,变得情绪低落、烦躁不安,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儿童如果长期处于耳鸣困扰中,可能会出现心理孤僻等问题,因为耳鸣带来的不适会影响其与他人的正常交流和社交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