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麻后尿潴留是常见并发症,由支配膀胱神经功能受影响、患者不习惯床上排尿、手术因素、个体差异等导致,老年、小儿、女性及有泌尿系统病史患者腰麻后尿潴留各有特点,需针对性评估和处理,如老年术前指导盆底肌训练、密切观察排尿,小儿关注下腹部及心理安抚、精准控液,女性给予心理关怀,有泌尿系统病史患者充分评估协作、加强膀胱功能监测及严格无菌导尿等。
支配膀胱的神经功能受影响:腰麻时,局麻药会阻滞支配膀胱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主要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促进尿道括约肌收缩;副交感神经则兴奋膀胱逼尿肌,抑制尿道括约肌收缩。当腰麻后,交感神经阻滞相对完全,副交感神经阻滞不完全,导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尿道括约肌相对痉挛,从而引起尿潴留。例如,研究表明,腰麻后膀胱逼尿肌的电活动会明显减弱,使得膀胱的收缩功能受到抑制。
患者不习惯床上排尿:对于部分患者,尤其是术前未进行床上排尿训练的患者,在腰麻后需要卧床排尿,由于环境和姿势的改变,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进而影响排尿反射。比如,一些老年患者可能长期习惯在特定环境下排尿,腰麻后卧床排尿时会因不适应而出现尿潴留。
手术因素:手术时间较长、手术部位涉及盆腔、下腹部等,会对膀胱周围组织产生刺激,导致术后膀胱功能恢复延迟。另外,术中大量输液等情况,使膀胱过度充盈,超过了膀胱的代偿能力,也容易引发尿潴留。比如,长时间的盆腔手术可能会持续刺激膀胱神经,影响其正常功能。
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腰麻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一些患者可能对腰麻药物较为敏感,阻滞范围更广、程度更深,更容易影响膀胱的神经支配。此外,患者的年龄也是一个因素,老年患者本身膀胱功能有所减退,腰麻后更易发生尿潴留;而年轻患者如果术前心理因素影响较大,也可能出现尿潴留情况。
特殊人群腰麻后尿潴留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膀胱肌层萎缩,弹性减退,贮尿和排尿功能均下降。腰麻后发生尿潴留的风险较高。在腰麻前应评估患者的膀胱功能,术前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训练,有助于术后膀胱功能恢复。腰麻后要密切观察患者排尿情况,鼓励患者尽早尝试排尿,可通过听流水声等诱导排尿方法,促进膀胱逼尿肌收缩。
小儿患者: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腰麻药物的反应与成人不同。小儿腰麻后尿潴留相对较少见,但也需关注。由于小儿表达能力有限,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小儿下腹部情况,如是否有膀胱膨隆等表现。同时,要注意小儿的心理安抚,避免因环境改变导致排尿困难。小儿膀胱容量小,术中输液等情况需更精准控制,防止膀胱过度充盈。
女性患者:女性尿道较短,解剖结构特殊,腰麻后尿潴留的发生可能与尿道周围组织受影响及自身心理因素有关。女性患者可能因腰麻后卧床排尿感到尴尬等心理因素,影响排尿反射。因此,对女性患者腰麻后要给予更多心理关怀,鼓励其排尿,必要时采用合适的诱导排尿方法。
有泌尿系统病史患者:本身患有泌尿系统疾病,如前列腺增生(男性)、膀胱炎等的患者,腰麻后尿潴留的发生率更高。对于这类患者,腰麻前应充分评估泌尿系统状况,与泌尿外科等相关科室协作。腰麻后要加强对膀胱功能的监测,一旦出现尿潴留倾向,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如早期诱导排尿、必要时导尿等,但导尿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