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炎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两类。非手术有膀胱训练、盆底肌训练、留置导尿、药物治疗,膀胱训练依年龄调整排尿间隔,盆底肌训练适各年龄段,留置导尿防感染,药物分M受体拮抗剂和α受体阻滞剂且需考虑年龄等因素;手术有膀胱扩大术(考虑年龄等影响)和尿流改道术(依不同年龄有不同风险护理要求),需综合患者具体情况选合适方案以改善排尿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一、非手术治疗
(一)膀胱训练
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调整膀胱训练计划,通过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增加膀胱容量。例如对于儿童患者,可从每1-2小时排尿一次开始,逐步延长至3-4小时一次,这有助于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炎患者的膀胱功能,尤其考虑到儿童的身体发育和膀胱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合适的膀胱训练能更好地促进其膀胱功能恢复。对于成年患者,也可按照类似原理进行调整,但需结合个体的病史等情况,如曾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的患者,训练时需更注重避免感染的诱发因素。
(二)盆底肌训练
适用于各年龄段患者,通过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的收缩和放松训练,增强盆底肌力量,对于改善排尿功能有帮助。比如女性患者,由于其生理结构特点,盆底肌训练可能对缓解神经源性膀胱炎引起的排尿相关问题更为关键,能辅助控制排尿。男性患者同样可以通过盆底肌训练来改善盆底肌肉功能,进而影响排尿情况,训练时需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耐受程度来确定训练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训练造成肌肉疲劳等问题。
(三)留置导尿
对于排尿困难严重的患者可考虑留置导尿,但需注意预防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在选择导尿方式时要考虑患者年龄,儿童患者留置导尿需特别注意导管的材质等,避免对儿童尿道造成损伤,同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风险。对于成年患者,也需定期更换导尿管等,密切观察尿液情况,若出现发热、尿液混浊等感染迹象,应及时处理。
(四)药物治疗
1.M受体拮抗剂:可抑制膀胱M受体,降低膀胱兴奋性,减少尿频、尿急等症状,但需考虑患者年龄因素,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成年患者使用时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口干、便秘等副作用,若有青光眼等病史的患者则禁忌使用。
2.α受体阻滞剂:有助于放松膀胱出口处的平滑肌,改善排尿困难症状,对于男性患者可能更为适用,因为男性前列腺相关问题可能在神经源性膀胱炎中也有一定影响,但同样要考虑患者年龄,老年患者使用时需关注血压等情况,避免出现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二、手术治疗
(一)膀胱扩大术
适用于膀胱容量过小的患者,通过手术扩大膀胱容量。手术方式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身体整体状况等,儿童患者进行膀胱扩大术时要充分评估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成年患者则要考虑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如术后感染、膀胱挛缩复发等问题。
(二)尿流改道术
当膀胱功能严重受损,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时可考虑尿流改道术,如回肠膀胱术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护理要求不同,儿童患者术后需特别关注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情况,成年患者则要注重术后生活质量的维护,包括造口护理等方面,减少术后并发症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总之,神经源性膀胱炎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病史等综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