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栓塞溶栓有早期和相对时间窗,早期发病48小时内获益大,超48小时但有相关表现等也可考虑相对时间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需个体化评估,影像学检查(CTPA、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和血液检查(D-二聚体、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评估时间窗,不同年龄、性别等患者评估时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急性肺栓塞溶栓的早期时间窗
急性肺栓塞溶栓的早期时间窗一般认为是在确诊急性肺栓塞后,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通常在发病14天内都可考虑溶栓,但早期(发病48小时内)溶栓获益更大。研究表明,在发病48小时内进行溶栓,可更快地溶解血栓,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降低死亡率。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和病理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需谨慎评估,但一般也遵循尽早评估溶栓获益与风险的原则;对于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在评估时间窗时要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出血风险等因素,但仍应尽量在发病早期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适合溶栓。
二、急性肺栓塞溶栓的相对时间窗
发病超过48小时的情况:当患者发病超过48小时,但仍存在进行性呼吸困难、右心功能不全等表现时,仍可考虑溶栓治疗。此时属于相对时间窗。对于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溶栓的出血风险可能增加,在判断相对时间窗时要更谨慎地评估出血与溶栓获益的平衡;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的患者,其机体的凝血状态等可能有所不同,在考虑相对时间窗时要综合其整体健康状况来判断。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情况:如果是慢性血栓栓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导致的类似肺栓塞表现,其溶栓的时间窗可能需要更个体化评估,一般也是在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出血风险等后确定是否在相对时间窗内进行溶栓。对于有既往病史(如曾有出血性疾病、脑血管疾病等)的患者,在考虑相对时间窗时,要充分考虑既往病史对当前溶栓出血风险的影响,比如既往有脑出血病史的患者,溶栓出血风险极高,即使在相对时间窗内也需谨慎评估。
三、时间窗评估的相关检查及意义
影像学检查:
CT肺动脉造影(CTPA):通过CTPA可以明确肺栓塞的诊断以及血栓的部位、范围等情况,有助于准确判断时间窗。对于儿童患者,CTPA的辐射剂量需要谨慎考虑,但在明确诊断肺栓塞时仍是重要手段;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肾功能情况,因为造影剂可能对肾功能有影响。
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也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方法,通过该检查可以了解肺部通气和灌注情况,辅助判断时间窗。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进行核素检查时,要根据其具体情况调整检查方案,比如儿童患者要考虑辐射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和剂量。
血液检查:
D-二聚体:D-二聚体升高对肺栓塞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特异性不高。在评估时间窗时,结合D-二聚体水平可以辅助判断病情的急缓程度。对于不同年龄人群,D-二聚体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有所不同,比如儿童的D-二聚体水平一般低于成人,在评估时要依据相应的儿童参考值范围来判断。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通过凝血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这对于确定溶栓时间窗至关重要。老年患者常存在凝血功能的生理性减退,在检查时要注意与病理状态区分,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出血风险以确定是否在合适的时间窗内进行溶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