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疹(痱子)是高温下汗腺导管阻塞引发的皮肤炎症,症状包括皮肤皱褶处等出现密集小丘疹、瘙痒刺痛、局部温度升高且与气候相关,需与湿疹、接触性皮炎鉴别。治疗以降温、保持干燥及缓解症状为主,如环境干预、局部护理和药物辅助。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应避免爽身粉、哺乳母亲注意饮食,症状持续需就医;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需调控环境、定期翻身;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优先物理降温及炉甘石洗剂,严重者需遵医嘱用药。预防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高温时段减少户外活动、饮食清淡多饮水。热疹虽自限,但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可能影响生活质量或继发感染,出现大面积皮疹、剧烈瘙痒或全身症状需及时就医。
一、热疹的症状
热疹(又称痱子)是由于高温环境下汗腺导管阻塞引起的皮肤炎症,其典型症状包括:
1.皮肤表面出现密集的红色或透明小丘疹:多见于颈部、腋窝、肘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婴幼儿常见于头部、前额及背部。
2.瘙痒或刺痛感:症状轻重与环境温度、湿度及个体皮肤敏感度相关,部分患者可能因搔抓导致继发感染。
3.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受累区域因炎症反应可能略高于周围正常皮肤,但无全身性发热表现。
4.症状与气候关联性:高温、高湿环境或剧烈活动后症状加重,脱离炎热环境后数小时至数日可缓解。
需注意与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疾病的鉴别:湿疹常伴渗出及慢性病程,接触性皮炎有明确接触史且分布局限,而热疹症状与环境温度直接相关。
二、热疹的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以降低局部温度、保持皮肤干燥及缓解症状为主,具体措施如下:
1.环境干预:
降低室温至22~26℃,使用空调或风扇促进空气流通。
减少衣物厚度,选择棉质等透气面料,避免紧身衣物摩擦。
婴幼儿避免包裹过厚,家长需定期检查其颈部、背部温度。
2.局部护理:
温水清洁后用柔软毛巾轻拍干燥,避免用力擦拭。
症状较轻者可外用炉甘石洗剂(不含激素)缓解瘙痒,每日2~3次。
继发感染者(如出现脓疱、红肿加重)需就医,可能需局部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
3.药物辅助:
瘙痒明显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弱效糖皮质激素乳膏(如氢化可的松),但需避免用于面部及婴幼儿皮肤薄嫩处。
婴幼儿禁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因其可能引发雷耶综合征。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
避免使用爽身粉,因粉末可能吸入呼吸道或堵塞毛孔加重症状。
哺乳母亲需减少辛辣、油腻食物摄入,以防通过乳汁影响婴儿。
症状持续超过3日或出现发热需及时就医,排除感染性疾病可能。
2.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
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者需加强环境调控,避免因高温诱发基础疾病加重。
长期卧床者需定期翻身,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导致热疹加重。
3.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优先选择物理降温(如冷敷)及炉甘石洗剂,避免自行使用含激素药物。
症状严重者需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用药,权衡利弊后选择安全方案。
四、预防措施
1.日常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
2.高温时段减少户外活动,婴幼儿避免长时间处于密闭婴儿车内。
3.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饮水促进代谢,避免过度摄入高糖、高脂食物。
热疹虽为自限性疾病,但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时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甚至继发感染。若出现大面积皮疹、剧烈瘙痒或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需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皮肤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