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可出现病毒性肺炎,其发生机制是病毒直接侵袭下呼吸道,临床特点包括好发于婴幼儿、老年人及基础疾病者,有特殊症状表现和影像学特征,诊断靠综合判断,治疗包括抗病毒及对症支持,预防可接种疫苗和采取一般措施。
一、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发生机制
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可直接侵袭下呼吸道引发病毒性肺炎。病毒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复制增殖,导致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引起气道炎症,进而影响肺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例如,甲型流感病毒中的某些亚型,如H1N1、H3N2等,更容易引发较为严重的肺部病变。
二、流感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特点
好发人群:
婴幼儿: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流感病毒的抵抗力较弱,感染流感后发生病毒性肺炎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有研究表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婴幼儿在流感病毒感染后,发生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明显高于年长儿童。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机体免疫功能逐渐衰退,呼吸道黏膜防御机制减弱,感染流感病毒后容易发展为病毒性肺炎。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患流感后并发肺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
患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流感病毒后,其呼吸道局部及全身的免疫功能进一步受损,更容易出现病毒性肺炎。例如,COPD患者本身存在气道慢性炎症和通气功能障碍,流感病毒感染可加重气道炎症,导致肺部炎症扩散,引发肺炎。
症状表现: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除了有流感的一般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流涕等外,还会出现呼吸困难、气促、胸痛等肺部受累的表现。病情严重者可迅速进展为呼吸衰竭,出现口唇发绀、意识障碍等情况。例如,患者可能在发热、咳嗽等流感症状出现后,短期内出现呼吸频率加快,活动后气促明显,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静息状态下呼吸困难。
影像学表现: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肺部浸润影。早期可能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肺下叶的斑片状阴影,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双肺弥漫性浸润影,呈间质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的改变。
三、流感病毒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实验室检查可发现流感病毒抗原阳性、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等;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有助于明确肺部病变情况。
治疗:目前针对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奥司他韦等,应在流感症状出现后的48小时内开始使用,可有效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降低重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如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于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
四、流感病毒性肺炎的预防
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最有效措施。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应根据自身情况适时接种流感疫苗。例如,6个月-5岁儿童、60岁以上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等属于流感疫苗的优先接种人群。
一般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口等;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等。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在流感流行季节更应加强防护,必要时可采取家庭隔离等措施,减少与他人的接触,降低感染流感病毒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