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吸氧浓度确定基于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病情轻时低流量吸氧,病情重时适当调整氧流量,吸氧过程需监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并注意吸氧装置清洁等事项,要将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预防相关不良反应。
一、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吸氧浓度的确定原则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吸氧浓度的确定主要基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一般来说,对于慢性支气管炎伴有低氧血症的患者,需要通过血气分析等检查来评估氧分压等情况以确定合适的吸氧浓度。通常,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属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范畴)稳定期伴有低氧血症的患者,一般采用低流量吸氧,吸氧浓度一般控制在28%-30%左右,换算公式为吸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例如,当氧流量为1-2L/min时,吸氧浓度大约在25%-29%,这样的低流量吸氧可以在纠正低氧血症的同时,避免二氧化碳潴留的进一步加重,因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往往存在二氧化碳潴留的基础,如果吸氧浓度过高,可能会抑制呼吸中枢,导致二氧化碳潴留更加严重。
二、不同病情状态下吸氧浓度的调整
1.病情较轻时
当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处于病情较轻阶段,血氧饱和度轻度降低,如在90%-93%之间时,氧流量可控制在1-2L/min,此时吸氧浓度在25%-29%左右。这是因为轻度的低氧血症通过适当的低流量吸氧可以改善组织的氧供,同时不会对呼吸中枢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由于儿童的呼吸调节功能与成人不同,更需要谨慎调整吸氧浓度,一般氧流量控制在0.5-1L/min,吸氧浓度相应较低,以避免对儿童呼吸中枢的不良影响。
2.病情较重时
当患者病情较重,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低于90%时,可能需要适当提高氧流量,但一般也不超过3L/min,此时吸氧浓度大约在31%-35%左右。不过,需要密切监测血气分析等指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对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由于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在调整吸氧浓度时更要谨慎,因为老年患者对氧浓度变化的耐受性较差,过高或过低的吸氧浓度都可能对其心肺功能产生不利影响。例如,老年患者如果吸氧浓度过高,可能会加速心肺功能的衰退;而过低的吸氧浓度则无法纠正其低氧血症,影响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三、吸氧过程中的监测与注意事项
1.监测指标
在吸氧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意识状态等指标。通过脉搏血氧仪等设备实时监测血氧饱和度,一般将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较为合适。对于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特别是合并有肺心病等并发症的患者,更要严格监测,因为血氧饱和度的波动可能会对心脏等重要器官产生影响。例如,血氧饱和度长期低于90%,可能会导致右心负荷加重,引发肺心病的进一步恶化。
2.注意事项
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吸氧时,要注意吸氧装置的清洁和定期更换,避免感染的发生。对于儿童患者,要确保吸氧装置的安全性,防止儿童在吸氧过程中发生意外。同时,要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吸氧的注意事项,如不要自行随意调节氧流量等。对于长期吸氧的患者,要注意预防氧中毒等不良反应,虽然低流量吸氧发生氧中毒的风险较低,但仍需密切观察患者的表现,如是否出现咳嗽、胸痛等氧中毒相关症状。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调整吸氧浓度或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