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可致右下腹痛,因结石刺激输尿管痉挛等,还伴血尿、恶心呕吐、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通过超声、CT、尿液检查诊断,治疗需多饮水、适度运动、管理疼痛,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肾结石导致右下腹痛的原因
肾结石是由于某些因素使尿液中的晶体物质浓度升高或溶解度降低,呈过饱和状态,析出结晶并在局部生长、聚积,最终形成结石。当结石位于右侧肾脏,并且结石移动到输尿管下端时,就可能引起右下腹痛。这是因为结石刺激输尿管黏膜,导致输尿管痉挛,从而产生疼痛。结石还可能损伤输尿管黏膜,引起血尿等症状。
二、伴随症状
1.血尿:结石在移动过程中损伤输尿管或肾盂黏膜,可出现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镜下血尿需要通过显微镜检查尿液才能发现红细胞,肉眼血尿则可看到尿液呈红色。
2.恶心、呕吐:由于输尿管与肠道有共同的神经支配,结石引起输尿管痉挛时,可反射性引起胃肠道反应,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这会加重患者的不适。
3.尿频、尿急、尿痛:如果结石合并尿路感染,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是因为炎症刺激膀胱和尿道所致。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筛查肾结石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肾脏内的强回声光团,伴有声影,还能了解肾脏积水情况。超声检查无辐射,适合各个年龄段人群,包括儿童,但对于尿酸结石等可能显示不清晰。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肾结石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是否合并输尿管扩张、肾脏积水等情况。对于一些较小的结石或不透X线的结石,CT诊断价值更高。但儿童应尽量减少CT检查次数,除非病情需要。
2.尿液检查:可发现尿液中红细胞增多,合并感染时可见白细胞增多、细菌数升高等。
四、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为主)
1.多饮水:增加尿量,有助于小结石的排出。一般每天饮水量应在2000-3000毫升以上,根据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调整。儿童要保证足够的饮水量,但要注意避免一次大量饮水引起水中毒。
2.适度运动:如跳绳、跳跃等运动,可促进结石移动,利于结石排出。但对于年老体弱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儿童运动时要有人看护,防止发生意外。
3.疼痛管理:对于疼痛较严重的患者,可采用体位改变等方法缓解疼痛。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需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药物或其他治疗,但儿童要谨慎使用强镇痛药。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肾结石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与先天性尿路畸形、代谢异常等有关。儿童出现右下腹痛时,要高度重视,及时进行检查,因为儿童结石可能影响肾脏发育。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多饮水和适度运动要根据儿童的耐受程度进行,避免因过度运动导致病情加重。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诊断和治疗肾结石导致的右下腹痛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例如,在选择检查方法时,要权衡CT检查的辐射风险和明确诊断的必要性;在治疗时,要注意避免因大量饮水加重心脏负担等情况。老年人运动要缓慢,避免跌倒等意外发生。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肾结石时,诊断和治疗要特别谨慎。超声检查相对安全,可作为首选的初步检查方法。治疗上要以缓解疼痛、保护胎儿为原则,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如适度多饮水、体位调整等缓解疼痛,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