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是常见口腔黏膜溃疡性损伤病症,与遗传、免疫等多因素相关,表现为特定溃疡特征,靠临床表现诊断,局部治疗为主;口周皮炎是口周炎症性皮肤病,与外用激素等因素有关,有特定皮疹表现,依临床表现等诊断,需停用可疑物后选药治疗,二者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
一、定义与病因
口腔溃疡
定义:口腔溃疡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溃疡性损伤病症。
病因: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的病史,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免疫因素,当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时,如免疫力低下,易引发口腔溃疡;此外,精神因素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营养因素如缺乏铁、锌、叶酸、维生素B12等,以及局部创伤等都可能导致口腔溃疡发生,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上如熬夜、过度疲劳等也会诱发。
口周皮炎
定义:口周皮炎是一种主要发生在上唇、颏、鼻唇沟、鼻等处的炎症性皮肤病。
病因: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长期外用含氟皮质类固醇激素有关,多见于长期使用这类护肤品或药物的人群;也可能与毛囊虫感染、细菌感染、光线照射等因素有关,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化妆品使用等生活方式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
口腔溃疡
症状表现:典型的口腔溃疡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中央凹陷,表面覆盖黄色假膜,周围黏膜红肿,有明显疼痛感。疼痛程度因个体差异不同,一般在进食刺激性食物(如酸、咸、辣食物)时疼痛加剧,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包括唇内侧、颊黏膜、舌部等,不同年龄人群溃疡表现相似,但儿童可能因疼痛影响进食,需关注其营养摄入情况。
口周皮炎
症状表现:口周皮炎的皮疹多为分散的1-2mm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基底红或融合成片,伴有轻度鳞屑,患者自觉有瘙痒、灼热或刺痛感,病变部位一般不超过鼻唇沟,唇部通常不受累,与口腔溃疡的部位有明显区别,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在使用相关化妆品或皮质类固醇激素后可能会使症状加重。
三、诊断方法
口腔溃疡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医生通过查看口腔黏膜的溃疡特征,如溃疡的形态、部位、有无假膜等进行初步诊断,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实验室检查,但对于反复发作、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可能会进行血常规、免疫功能等检查以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不同年龄患者诊断流程基本一致,儿童患者需注意观察其全身状况及口腔局部表现。
口周皮炎
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口周部位的皮疹特点,同时需要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化妆品使用史等,必要时可能会进行皮肤活检等检查来明确诊断,中青年女性患者在诊断时需重点询问相关生活方式因素,如化妆品使用情况等。
四、治疗原则
口腔溃疡
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目的是消炎、止痛、促进愈合,可使用口腔溃疡贴膜、含漱液等,对于症状严重、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能会考虑全身用药,如调节免疫的药物等,儿童患者应优先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局部药物,注意避免儿童误吞药物,同时要关注其因疼痛导致的进食问题,必要时补充营养。
口周皮炎
治疗首先要停用相关可疑的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化妆品等,然后根据病情轻重选择治疗方法,轻度患者可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药物,中重度患者可能需要口服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中青年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再次接触可疑致敏物质,保持口周皮肤清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