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咽喉炎是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致黏膜损伤的疾病,有咽喉异物感、声音嘶哑等症状,可通过病史采集、喉镜、24小时食管pH监测诊断,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饮食和体位调整,还可药物治疗,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反流性咽喉炎是什么
反流性咽喉炎是由于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刺激损伤咽喉黏膜并引起一系列症状的疾病。胃内容物包括胃酸、胃蛋白酶等,反流至咽喉后,可导致咽喉部黏膜炎症、水肿等改变。其发病机制主要是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使得胃内容物容易反流。例如,一些患有食管裂孔疝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反流性咽喉炎,因为食管裂孔疝会破坏下食管括约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反流的风险。
二、反流性咽喉炎的症状表现
1.咽喉部异物感:患者常感觉咽喉部有东西卡住,咳不出又咽不下,这是比较常见的症状之一。这种异物感可能会在进食后或平卧时加重。
2.声音嘶哑:由于反流物刺激声带,导致声带水肿等,从而引起声音嘶哑,严重时可能会影响发声,导致说话费力。
3.咽喉疼痛:咽喉部黏膜受到反流物刺激后会出现炎症,引起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能只是轻微疼痛,有的则较为明显。
4.咳嗽:反流物刺激咽喉部可引起咳嗽,这种咳嗽往往在夜间较为明显,有的患者可能被误认为是支气管炎等疾病而进行不当治疗。
三、反流性咽喉炎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频率、相关诱因等,比如是否在进食特定食物后症状加重,是否有夜间平卧后症状明显等情况。
2.喉镜检查:通过喉镜可以直接观察咽喉部黏膜的情况,能发现咽喉部黏膜充血、水肿、声带充血等反流性咽喉炎的典型表现。
3.24小时食管pH监测:这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在食管内放置pH电极,监测24小时食管内pH值的变化,若存在过多的胃酸反流情况,有助于诊断反流性咽喉炎。
四、反流性咽喉炎的治疗方法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调整: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巧克力等,这些食物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反流。同时,要避免过饱饮食,进食后不宜立即平卧,睡前3小时内不宜进食。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其饮食的合理性,避免食用可能引起反流的食物,如过于甜腻的食物等。
体位调整:睡觉时可适当抬高床头,一般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反流。对于婴幼儿患者,喂奶后要竖抱拍嗝,睡觉时可适当垫高上半身。
2.药物治疗: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来抑制胃酸分泌,常见的如奥美拉唑等,但具体药物需遵医嘱,且要注意不同年龄患者的用药安全性等问题,比如儿童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需谨慎评估。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反流性咽喉炎患者在生活方式调整上需格外注意,饮食方面要遵循儿童的营养需求,选择易消化、对咽喉刺激小的食物。体位调整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抬高床头过高导致患儿不适或发生意外。在药物治疗上,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且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反流性咽喉炎时,要考虑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要注意其行动能力等因素,保证床头抬高合适且自身能够适应,饮食上要兼顾营养和易于消化,同时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因为长期的咽喉不适可能会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