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保持正确体位、加强口腔护理、合理饮食管理、监测与及时处理基础疾病以及特殊人群的特别注意等多方面措施预防吸入性肺炎,如卧床患者抬高床头、吞咽困难者注意进食体位和速度,一般人群及特殊人群做好口腔护理,调整饮食结构和进食量频率,积极治疗胃食管反流等基础疾病,婴幼儿喂奶注意体位,老年人综合管理基础疾病等。
一、保持正确体位
对于卧床患者:床头可适当抬高30°-45°,这样有助于减少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的风险。因为重力作用下,抬高床头能使食物更顺利地通过胃肠道,降低反流进入气道引发吸入性肺炎的可能性。例如,长期卧床的老年人,保持适当的半卧位能有效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几率。
对于吞咽困难患者:进食时应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且进食速度不宜过快,要充分咀嚼后再吞咽。这是因为吞咽困难患者容易出现食物反流,采取正确体位并缓慢进食能避免食物误吸入气道。比如,患有脑血管疾病后出现吞咽困难的患者,更要严格遵循这些进食体位和速度要求。
二、加强口腔护理
一般人群:每天至少刷牙2次,使用软毛牙刷,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以保持口腔清洁,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因为口腔内的细菌可能会随着反流等情况进入气道引发感染。例如,健康人群通过良好的口腔护理能降低口腔细菌导致吸入性肺炎的风险。
特殊人群:对于长期卧床、意识不清等特殊人群,除了日常刷牙外,还可使用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每天2-3次。这是由于这类人群自身清洁口腔的能力较差,容易有食物残渣残留和细菌滋生。比如,长期卧床的老年痴呆患者,定期进行口腔护理能有效预防吸入性肺炎。
三、合理饮食管理
调整饮食结构:选择易于吞咽和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过于黏稠、过硬或容易引起反流的食物。例如,对于老年人或吞咽功能不佳者,可将食物制成糊状,增加其稠度,减少反流风险。研究表明,食用糊状食物能降低吞咽困难患者食物反流进入气道的概率。
控制进食量和频率: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因为进食过多容易导致胃内压力升高,引发反流。比如,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少食多餐有助于减轻胃部负担,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可能。
四、监测与及时处理基础疾病
关注胃食管反流相关疾病:对于患有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裂孔疝等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可通过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或手术等方式控制病情,减少胃酸反流。例如,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规范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能显著降低胃酸反流导致吸入性肺炎的风险。
管理神经系统疾病:对于患有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等可能影响吞咽功能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要加强康复训练,定期评估吞咽功能。如脑血管疾病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风险。
五、特殊人群的特别注意
婴幼儿:喂奶时应采取正确的体位,如抱起喂奶,喂奶后不要立即平卧,应轻拍背部使其打嗝,排出胃内空气。因为婴幼儿的吞咽协调能力较差,容易发生呛奶。比如,新生儿喂奶后要保持竖抱一段时间,减少吐奶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可能。
老年人:老年人的吞咽功能和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上述各项预防措施。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在预防吸入性肺炎时,要综合管理基础疾病,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