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性口炎是念珠菌属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念珠菌及易感因素如年龄、全身疾病、局部因素等,临床表现有急性假膜型、急性萎缩型、慢性增殖型、慢性萎缩型等,可通过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分局部和全身治疗,预防需保持口腔卫生、合理用药、增强免疫力及新生儿护理等。
一、病因
1.病原菌: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此外还有热带念珠菌、星形念珠菌等。正常情况下,念珠菌在人体口腔等部位处于共生状态,但当宿主防御功能降低时,念珠菌大量繁殖并转变为菌丝相而致病。
2.易感因素
年龄因素:新生儿口腔黏膜稚嫩,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是念珠菌性口炎的高发人群;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口腔局部因素等也易患该病。
全身疾病因素: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全身疾病的患者,因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易发生念珠菌性口炎。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口腔内环境有利于念珠菌生长繁殖;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念珠菌性口炎往往是病情严重的标志之一。
局部因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会破坏口腔内正常菌群平衡,导致念珠菌过度生长;佩戴义齿、口腔卫生状况差等也为念珠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二、临床表现
1.急性假膜型念珠菌性口炎:又称为雪口病,多见于新生儿、小婴儿。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唇。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不久可融合成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可继续扩大蔓延,严重者可蔓延至咽部、食管、气管等部位。
2.急性萎缩型念珠菌性口炎:多由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等引起。常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糜烂及舌背乳头萎缩,患者可伴有口干、味觉异常、疼痛等症状。
3.慢性增殖型念珠菌性口炎:常见于颊黏膜、舌背及腭部。病损区黏膜呈淡白色,黏膜增厚,有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质地较硬。
4.慢性萎缩型念珠菌性口炎:又称义齿性口炎,多见于佩戴义齿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义齿承托区黏膜发红,水肿,有时有小的溃疡或糜烂,外周可有过角化的白色斑块。
三、诊断
1.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观察口腔黏膜的病变表现,如假膜、红斑、增生等情况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
直接涂片检查:取病变部位的假膜、脱落上皮等标本,涂片后用革兰染色或PAS染色,在显微镜下可见念珠菌的菌丝和孢子。
真菌培养:将标本接种于沙氏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温度(25-37℃)和湿度下培养,根据菌落形态和镜下特征可鉴定念珠菌的种类。
四、治疗
1.局部治疗:可使用碳酸氢钠溶液(2%-4%)清洗口腔,适用于婴幼儿雪口病,因为碱性环境不利于念珠菌生长;也可局部涂布制霉菌素混悬液等抗真菌药物。
2.全身治疗:对于病情严重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考虑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五、预防
1.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使用牙线等,尤其是佩戴义齿的患者,应保持义齿的清洁,饭后及时取下义齿清洗。
2.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并密切观察口腔黏膜情况。
3.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患有全身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4.新生儿护理:产妇应注意乳头的清洁,新生儿的奶瓶、奶嘴等应严格消毒,预防新生儿雪口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