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牙源性鼻窦炎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询问牙科病史和鼻窦炎相关症状)、体格检查(口腔和鼻部检查)、影像学检查(鼻窦X线、CT及口腔曲面断层片)、实验室检查(血常规、鼻窦穿刺引流液检查),还需与非牙源性鼻窦炎、鼻腔肿瘤等鉴别,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各检查及鉴别情况有差异。
一、病史采集
1.牙科病史: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牙痛、牙龈肿胀、牙齿松动、反复拔牙史等牙科相关病史。因为牙源性感染是慢性牙源性鼻窦炎的重要诱因,例如长期存在的根尖周感染、智齿冠周炎等牙科疾病可能导致细菌蔓延至鼻窦引发炎症。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牙科病史特点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因乳牙龋坏未及时治疗引发感染,女性可能因孕期激素变化导致口腔问题增加患病风险。
2.鼻窦炎相关症状:了解患者鼻塞、流涕、头痛、嗅觉减退等鼻窦炎症状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等。慢性牙源性鼻窦炎的鼻窦炎症状往往有反复迁延不愈的特点,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述不清头痛等症状,更多表现为鼻塞、流涕等。
二、体格检查
1.口腔检查:检查口腔内牙齿、牙龈、牙周等情况,寻找感染源。查看是否有龋齿、残根、根尖周脓肿、牙周袋等。例如,根尖周脓肿可能有牙龈红肿、窦道形成等表现,不同年龄段牙齿健康状况不同,儿童乳牙和恒牙的口腔情况有明显差异。
2.鼻部检查:观察鼻腔黏膜情况,有无充血、肿胀、脓性分泌物等。检查鼻窦区域有无压痛,慢性牙源性鼻窦炎可能有相应鼻窦区域的压痛,如上颌窦炎时可检查上颌窦前壁压痛等。不同性别患者鼻部解剖结构无本质差异,但鼻部症状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三、影像学检查
1.鼻窦X线检查:可初步了解鼻窦情况,但对于细微病变显示不如CT清晰。能观察鼻窦的大致形态、有无积液等,但对于牙源性鼻窦炎中牙齿与鼻窦关系的显示有限。不同年龄患者进行X线检查时需考虑辐射剂量等因素,儿童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
2.鼻窦CT检查:是诊断慢性牙源性鼻窦炎的重要手段。能清晰显示鼻窦黏膜增厚、窦腔积液、骨质破坏等情况,还可明确牙齿与鼻窦的解剖关系,如是否有牙根突入鼻窦等。通过CT可以准确判断病变范围和程度,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不同年龄患者CT检查的扫描参数等可能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以保证图像质量又减少辐射。
3.口腔曲面断层片:有助于观察牙齿的病变情况,如牙根是否异常、是否有根尖周病变等,对于明确牙源性感染的来源有重要作用。不同年龄人群牙齿发育阶段不同,口腔曲面断层片的表现也不同,儿童换牙期牙齿情况需特殊关注。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一般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是否升高,提示有无炎症反应。但慢性期可能白细胞变化不明显,不同年龄患者血常规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白细胞正常范围与成人有差异。
2.鼻窦穿刺引流液检查:对于怀疑有牙源性鼻窦炎且诊断困难时可考虑,通过穿刺引流鼻窦分泌物进行涂片、培养等检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不同患者穿刺操作的耐受性可能不同,尤其是儿童可能配合度较差。
五、鉴别诊断
需与非牙源性鼻窦炎、鼻腔肿瘤等疾病鉴别。非牙源性鼻窦炎多无明确牙科病史,通过详细病史采集、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可鉴别;鼻腔肿瘤可能有鼻腔新生物等表现,通过活检等明确诊断。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不同疾病的发生率和表现特点不同,需要综合多方面信息进行准确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