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列不齐的成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有遗传因素(约30%-50%的牙列不齐与遗传有关)和胚胎发育异常(孕期外界干扰或自身发育问题可致牙颌发育异常引发牙列不齐);后天因素包括口腔不良习惯(吮指、舌习惯、偏侧咀嚼等影响牙齿颌骨发育致牙列不齐)、乳牙期及替牙期局部障碍(乳牙早失、滞留、恒牙萌出异常致牙列不齐)、疾病因素(内分泌疾病如垂体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鼻阻塞致口呼吸引发牙列不齐)、换牙期顺序异常(换牙顺序紊乱破坏牙列正常发育致牙列不齐)。
胚胎发育异常:在胎儿胚胎发育时期,如果受到外界因素干扰或自身发育过程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牙齿和颌骨的正常发育,从而引起牙列不齐。比如,母亲在孕期感染某些病毒、接触放射性物质或受到外伤等,都可能干扰胎儿牙胚的正常发育,导致牙齿萌出顺序异常、牙体大小形态异常等,进而引发牙列不齐。
后天因素
口腔不良习惯
吮指习惯:儿童长期吮指,尤其是在乳牙萌出到替牙期阶段,会对牙齿和颌骨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吮指时,手指的压力会导致上前牙前突、下前牙后缩,形成开颌等牙列不齐的表现。一般来说,3岁以前的吮指习惯多为生理性,通常不会造成严重的牙列不齐,但如果4岁以后仍存在吮指习惯且较为频繁,就容易引发牙列不齐。
舌习惯:异常的舌习惯,如吐舌、舔牙等,会影响牙齿的正常排列。吐舌时,舌头持续处于前伸位置,会阻碍上前牙的正常萌出,导致上前牙前突;舔牙时,舌头的力量会使牙齿位置发生改变,可能引起牙齿移位、牙列缝隙等问题。
偏侧咀嚼习惯:长期偏侧咀嚼会使咀嚼侧的牙齿得到过多的咀嚼刺激,发育较好,而非咀嚼侧的牙齿咀嚼刺激不足,发育相对较差,同时还会导致下颌向咀嚼侧偏斜,进而引起牙列左右不对称,出现牙列不齐的情况。
乳牙期及替牙期的局部障碍
乳牙早失:乳牙因龋齿等原因过早缺失,会导致相邻牙齿向缺牙间隙倾斜移位,占据缺牙间隙,使得后继恒牙萌出时空间不足,从而引发牙列不齐。例如,上颌乳切牙过早缺失,邻牙可能会向缺隙侧倾斜,导致恒切牙萌出时没有足够的空间,出现排列拥挤或错位。
乳牙滞留:乳牙应该脱落时未能按时脱落,占据了恒牙萌出的位置,会使恒牙萌出位置异常,出现牙列不齐。常见的是上颌乳中切牙滞留,导致恒中切牙从舌侧或唇侧萌出,形成双排牙的情况。
恒牙萌出异常:恒牙萌出顺序紊乱、萌出方向异常等都可能引起牙列不齐。例如,恒牙萌出时受到邻牙阻力或牙槽骨发育不良等因素影响,可能会出现异位萌出,导致相邻牙齿排列紊乱。
疾病因素
内分泌疾病:如垂体功能亢进,在儿童时期发病会导致身体过度生长,牙齿和颌骨也会相应增大,但如果牙齿发育跟不上颌骨的生长速度,就容易引起牙列拥挤等牙列不齐;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和生长发育,可能导致牙齿萌出迟缓、牙列稀疏等牙列不齐表现。
呼吸系统疾病:长期的慢性鼻阻塞,如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等,会使儿童习惯性地用口呼吸。口呼吸时,空气从口腔进入,气流会冲击上前牙,导致上前牙前突、牙弓狭窄、腭盖高拱等,进而引发牙列不齐。
换牙期的顺序异常:正常的换牙顺序对于牙齿的整齐排列非常重要,如果换牙顺序出现紊乱,比如恒牙过早或过晚萌出,都可能破坏牙列的正常发育,导致牙列不齐。例如,第一恒磨牙过早萌出,可能会占据后续牙齿的空间,影响其他牙齿的正常萌出和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