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偏高不一定是肺栓塞,其升高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等多种情况,肺栓塞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评估,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等在评估肺栓塞时各有特点,要结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是否为肺栓塞。
一、D-二聚体升高的其他情况
1.生理性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D-二聚体水平可能会有一定程度升高。一般来说,老年人的D-二聚体水平相对稍高于年轻人,这与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流相对缓慢等生理变化有关,但通常升高幅度不大。
妊娠:女性妊娠中晚期,由于体内凝血-纤溶系统发生一系列生理性改变,D-二聚体水平会生理性升高,可高于非孕期数倍,这是为了适应妊娠过程中机体的生理变化,为分娩等过程做准备。
2.病理性因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时,血管内血栓形成激活纤溶系统,导致D-二聚体升高。其升高程度与血栓的大小、范围等有关,大面积深静脉血栓患者D-二聚体往往显著升高。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心肌组织坏死触发凝血-纤溶系统,使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用于辅助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及预后等情况。
脑梗死:脑梗死时,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凝血系统,进而引起D-二聚体升高,对脑梗死的病情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肺栓塞的诊断需要综合评估
1.临床表现:肺栓塞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但这些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
2.影像学检查
CT肺动脉造影(CTPA):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可直接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栓塞情况,能明确肺动脉内是否存在血栓以及血栓的部位、范围等,是确诊肺栓塞的重要依据。
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也是肺栓塞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典型表现为肺通气正常而灌注缺损,对肺栓塞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
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RPA):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孕妇等,在避免辐射的情况下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肺栓塞诊断方法,能清晰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情况。
3.D-二聚体检测:虽然D-二聚体对肺栓塞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但如果D-二聚体水平正常,在临床上肺栓塞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但不能完全排除,还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进一步评估;而D-二聚体升高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其他检查等综合判断是否为肺栓塞。例如,对于一个有胸痛、呼吸困难等疑似肺栓塞表现的患者,如果D-二聚体升高,还需要进一步通过CTPA等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肺动脉血栓。
三、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1.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血管老化、血流缓慢等情况,D-二聚体生理性升高的概率相对较高,在评估肺栓塞时,除了关注D-二聚体外,更要结合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全面评估,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造成诊断延误。
2.孕妇:孕妇D-二聚体生理性升高较为常见,在考虑肺栓塞时,要谨慎分析。一方面要结合孕妇的症状、体征,另一方面要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尽量避免过多辐射的检查,优先考虑磁共振等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肺栓塞情况。
3.儿童:儿童肺栓塞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儿童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情况,发现D-二聚体偏高时,也要仔细评估。儿童的凝血-纤溶系统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在诊断肺栓塞时需要综合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病史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来明确是否存在肺栓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