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微创手术存在鼻中隔穿孔并发症,发生率约1%-5%,其发生与患者自身因素(年龄、鼻部基础状况)和手术相关因素(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操作细节)有关,可通过手术前评估、手术中操作、手术后护理来预防,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患者需特殊关注并谨慎护理以降低穿孔风险。
鼻中隔偏曲微创手术中鼻中隔穿孔是一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但总体发生率相对较低。有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在规范操作的鼻中隔偏曲微创手术中,鼻中隔穿孔的发生率一般在1%-5%左右,但这会因患者个体差异、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手术方式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例如,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手术时,穿孔发生率可能相对较低。
导致鼻中隔穿孔的相关因素
患者自身因素
年龄:不同年龄段患者发生穿孔的风险有所差异。儿童鼻中隔尚处于发育阶段,组织相对较嫩,在手术中操作不当更容易导致穿孔;而成年人鼻中隔结构相对稳定,但如果本身存在鼻中隔局部血运较差等情况,也可能增加穿孔风险。
鼻部基础状况:如果患者本身存在鼻部感染性疾病未得到良好控制时进行手术,如鼻窦炎、鼻炎处于急性发作期等,局部组织炎症水肿明显,手术中分离、操作时更容易损伤组织,增加穿孔几率。另外,有过鼻部外伤史导致鼻中隔局部组织已有一定损伤的患者,行微创手术时也更易发生穿孔。
手术相关因素
手术方式选择:不同的鼻中隔偏曲微创手术方式,其发生穿孔的风险略有不同。例如,某些相对复杂的矫正术式,对鼻中隔组织的操作范围较大,如果手术医生对手术方式掌握不熟练,在操作过程中对鼻中隔黏膜及软骨、骨组织的处理不当,就容易引发穿孔。
手术操作细节:手术中分离黏膜时,如果分离过深、范围过大,或者在去除偏曲的软骨、骨组织时,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过度损伤,都可能导致鼻中隔穿孔。比如,使用器械时用力不当,或者对鼻中隔黏膜与软骨、骨的贴合情况判断失误,强行操作等,都可能增加穿孔风险。
预防鼻中隔穿孔的措施
手术前评估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鼻部既往疾病史、外伤史等。对于鼻部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先积极治疗,待炎症控制后再考虑手术。评估患者鼻中隔偏曲的具体情况,如偏曲的部位、程度等,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关注患者的全身状况,对于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影响组织愈合的患者,要在病情得到控制后再进行手术,以降低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手术中操作
手术医生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在分离鼻中隔黏膜时,要采用精细的操作手法,准确把握分离的层次和范围,避免过度分离黏膜。在去除偏曲组织时,要轻柔操作,尽量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例如,使用合适的器械,按照规范的步骤进行操作,根据鼻中隔的解剖结构精准处理偏曲部分。
术中要注意保持术野清晰,充分止血,避免因出血影响手术操作和对组织的判断,从而降低因操作失误导致穿孔的可能性。
手术后护理
患者术后要遵循医生的嘱咐进行护理,保持鼻腔清洁,避免用力擤鼻、挖鼻等不良行为,防止鼻腔受到外力刺激导致鼻中隔黏膜损伤。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诊,观察鼻腔恢复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在进行鼻中隔偏曲微创手术时更要谨慎操作,因为儿童的鼻腔组织更为娇嫩,术后护理也需要家长更加细心,密切关注儿童鼻腔恢复状况,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护理,降低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而对于老年患者,要同时关注其全身状况对术后恢复的影响,积极控制可能影响愈合的基础疾病,确保手术安全和术后良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