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过妊娠期糖尿病下次怀孕不一定会得,其发病风险与个体因素(孕前BMI、既往病情严重程度、家族遗传)和孕期因素(体重增长、饮食结构、体力活动)相关,可通过孕前体重管理、调整生活方式,孕期血糖监测、饮食控制、适度运动来预防及应对。
个体因素:
体重情况:孕前体重指数(BMI)是重要因素。若孕前BMI≥25,再次怀孕时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高。研究表明,孕前BMI较高的女性,身体的胰岛素抵抗状态可能在孕期更容易进一步加重,从而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的几率。
既往妊娠期糖尿病病情严重程度:如果既往妊娠期糖尿病病情较重,血糖控制不佳,那么下次怀孕时复发的风险会有所升高。例如,既往需要通过胰岛素治疗来控制血糖的患者,再次怀孕时内分泌代谢环境的改变可能更易引发糖代谢紊乱。
家族遗传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女性,再次怀孕时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比无家族史者高。这是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使得在孕期糖代谢调节更容易出现异常。
孕期因素:
体重增长情况:孕期体重增长过快过多,会导致身体脂肪堆积,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的可能性。一般建议孕期体重增长应根据孕前BMI来合理控制,例如孕前BMI正常的女性,孕期体重增长11.5-16kg较为适宜。
饮食结构:孕期高糖、高脂肪、高热量饮食,会使孕妇摄入过多的能量,超出身体的代谢负荷,容易引发糖代谢紊乱,增加妊娠期糖尿病风险。比如长期大量摄入甜食、油炸食品等,会使血糖波动较大,不利于孕期糖代谢的稳定。
体力活动情况:孕期缺乏适当的体力活动,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也会增加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几率。适当的体力活动,如散步等,有助于维持身体的代谢平衡,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预防及应对措施
孕前准备:
体重管理:计划怀孕的女性应在孕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来调整体重,使BMI维持在18.5-24.9之间,以降低再次怀孕时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例如,孕前BMI较高的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减重计划,包括控制饮食量,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同时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每周进行15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
健康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内分泌和代谢功能稳定,为孕期糖代谢提供良好的基础。
孕期监测与管理:
血糖监测:孕期应密切监测血糖情况,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一般建议在孕24-28周进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之后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定期复查血糖,以便及时发现糖代谢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
饮食控制:遵循合理的孕期饮食原则,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等,保证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的合理摄入。例如,将每天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控制在合适范围,同时注意餐次分配,少量多餐,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导致血糖急剧升高。
适度运动: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每天散步30分钟左右等。运动可以帮助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对于得过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下次怀孕虽然有一定的发病风险,但通过孕前和孕期的合理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再次患病的几率,孕妇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各项监测和保健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