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因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致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引发的代谢病,发病机制与尿酸生成过多(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排泄减少(肾脏疾病、年龄、生活方式)相关,临床表现有急性关节炎发作(常突然夜间或清晨发病,第一跖趾关节常见,不同年龄性别表现有差异)、痛风石形成(可在多部位,影响基础疾病患者)、肾脏病变(有尿酸结石、痛风性肾病等表现),诊断靠血尿酸检测及关节液或痛风石检查,治疗用别嘌醇等降尿酸药,需考虑个体情况,非药物治疗也重要。
一、痛风病的定义
痛风病是一种因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导致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肾脏等部位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尿酸生成过多
从年龄角度看,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代谢功能会有所变化,中老年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嘌呤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改变等情况,进而导致尿酸生成增多。男性由于体内激素等因素影响,一般比女性更易出现尿酸生成过多的情况,这与男性体内雄激素等对嘌呤代谢相关途径的影响有关。
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嘌呤饮食是重要因素,像经常食用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食物,会使外源性嘌呤摄入过多,从而增加尿酸生成。过度饮酒,尤其是啤酒,其中含有的成分会影响尿酸的代谢,导致尿酸生成增加。
2.尿酸排泄减少
肾脏是排泄尿酸的主要器官,一些患有肾脏疾病的人群,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受损,会影响尿酸的排泄。从年龄角度,老年人肾脏功能逐渐减退,也更容易出现尿酸排泄减少的情况。生活方式上,长期脱水会使尿液浓缩,尿酸在肾脏中更容易沉积,影响排泄。
三、临床表现相关方面
1.急性关节炎发作
常突然发作,多在夜间或清晨发病,受累关节剧痛,以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常见,其次可累及踝、膝、腕、指、肘等关节。发病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恢复相对较慢,而年轻患者在及时干预下恢复可能相对快些。女性在更年期前相对发病率低于男性,但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发病率会有所上升。
2.痛风石形成
尿酸盐结晶逐渐沉积形成痛风石,可出现在耳廓、关节周围等部位。痛风石大小不一,小的如芝麻,大的可如鸡蛋。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痛风石的形成可能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加重病情。
3.肾脏病变
可表现为尿酸结石、痛风性肾病等。尿酸结石可引起肾绞痛、血尿等症状。对于患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痛风性肾病可能会加重肾脏损害,进而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四、诊断相关要点
1.血尿酸检测
血尿酸水平是诊断痛风的重要指标之一,男性血尿酸>420μmol/L,女性血尿酸>360μmol/L可考虑高尿酸血症,但血尿酸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痛风,因为有部分高尿酸血症患者可能长期不发生痛风。
2.关节液或痛风石检查
抽取关节液进行检查,若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发现呈双折光的针形尿酸盐结晶,或痛风石活检发现有尿酸盐结晶,可确诊痛风。
五、治疗相关原则(仅提及药物名称)
目前有别嘌醇、非布司他等药物可用于降低血尿酸水平,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如肾功能、基础疾病等综合考虑。在治疗过程中,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女性等,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同时,非药物治疗也很重要,如低嘌呤饮食、适量运动等,对于控制血尿酸水平、预防痛风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