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耳鸣耳聋是听觉神经系统病变致耳鸣和听力下降,病因有年龄、噪声、耳部及全身性疾病、遗传等,表现为耳鸣和听力下降,诊断靠听力学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药物和非药物,可通过避免噪声、控全身性疾病、注意耳部健康来预防。
一、定义
神经性耳鸣耳聋是指因听觉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耳鸣和听力下降。听觉神经系统包括内耳、听神经及中枢听觉通路等部位,当这些部位发生病变时,就可能引发神经性耳鸣耳聋。
二、病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内耳的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等结构会发生退行性改变,60岁以上人群中神经性耳鸣耳聋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比如,老年人内耳的血管逐渐硬化,血液供应减少,影响了听觉感受器的正常功能。
2.噪声暴露:长期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如工厂车间、长时间佩戴耳机等,噪声会损伤内耳的毛细胞。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85分贝以上的噪声中,患神经性耳鸣耳聋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3.耳部疾病:如梅尼埃病,其病理改变主要是内耳膜迷路积水,会影响内耳的正常功能,导致耳鸣和听力下降;听神经瘤也会压迫听神经,引起神经性耳鸣耳聋。
4.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可引起内耳微循环障碍。例如,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内耳的微血管,影响神经细胞的营养供应,进而引发神经性耳鸣耳聋。
5.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会导致听觉系统发育异常或功能缺陷,从而引发神经性耳鸣耳聋,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等。
三、临床表现
1.耳鸣:可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的嗡嗡声、蝉鸣声等各种异常声音。儿童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耳鸣的性质,但会表现出烦躁、抓耳等异常行为。
2.听力下降:患者会感觉听不清声音,尤其是在嘈杂环境中更为明显。对于儿童来说,可能会出现对呼唤声反应迟钝、说话发音不清等情况,影响其语言发育。
四、诊断方法
1.听力学检查
纯音测听:通过测试不同频率的听阈,判断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例如,若患者在高频区域听阈明显升高,提示可能是内耳毛细胞受损导致的神经性听力下降。
声导抗测试:可以了解中耳的功能状态,排除中耳病变引起的听力问题。如果声导抗测试结果正常,而纯音测听显示神经性听力损失,则更支持神经性耳鸣耳聋的诊断。
2.影像学检查:如内耳MRI检查,有助于发现听神经瘤、内耳畸形等病变。对于怀疑有颅内病变影响听觉通路的患者,MRI是重要的诊断手段。
五、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目前常用一些改善内耳循环、营养神经的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等改善微循环,甲钴胺等营养神经。但药物治疗的效果因个体差异较大。
2.非药物治疗
耳鸣习服疗法:通过训练,帮助患者适应耳鸣,降低耳鸣对生活的影响。包括声音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等,适用于各年龄段患者,但儿童患者需要在家长的配合下进行相关训练。
掩蔽疗法:利用掩蔽器产生特定的声音来掩蔽耳鸣。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掩蔽声音频率和强度,避免对儿童的听力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六、预防措施
1.避免噪声暴露:在工作和生活中尽量减少接触噪声,如工作时佩戴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控制使用耳机的时间和音量。对于儿童,要避免让其长时间处于嘈杂环境中。
2.控制全身性疾病: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药,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减少内耳微循环障碍的发生风险。
3.注意耳部健康:积极治疗耳部疾病,如发现耳部不适要及时就医。孕妇要注意孕期保健,预防胎儿因遗传或感染等因素导致的耳部发育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