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常见慢性疾病,成因复杂,有鼻塞、流涕、嗅觉减退、头痛等症状,可通过前鼻镜、鼻内镜、鼻窦CT诊断,治疗有药物(糖皮质激素、抗过敏药物)和手术(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等),不同人群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要注意保持鼻腔清洁、早期干预及术后护理,成年患者要控制基础疾病、术后休息锻炼,老年患者要综合考虑整体健康、评估脏器功能及加强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
一、鼻息肉的定义与成因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常见慢性疾病,表现为鼻腔内出现的良性增生组织。其成因较为复杂,可能与慢性炎症长期刺激有关,如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炎症状态下,炎症因子持续作用,导致鼻黏膜水肿、增生形成息肉;遗传因素也有一定影响,有家族史的人群患鼻息肉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另外,阿司匹林耐受不良等特殊体质人群也易发生鼻息肉。
二、鼻息肉的常见症状
1.鼻塞:是最常见的症状,息肉逐渐增大可阻塞鼻腔,导致单侧或双侧鼻塞,且呈进行性加重,严重时可影响正常呼吸,夜间可能出现张口呼吸等情况。
2.流涕:患者可出现流涕症状,多为清涕,若合并感染则可出现脓涕。
3.嗅觉减退:息肉阻塞嗅区,或影响嗅神经功能,可导致嗅觉减退甚至丧失。
4.头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与鼻息肉阻塞鼻窦开口,引起鼻窦通气引流不畅,导致鼻窦内压力变化有关。
三、鼻息肉的诊断方法
1.前鼻镜检查:医生通过前鼻镜可直接观察鼻腔内情况,可见鼻腔内有表面光滑、灰白色或淡红色荔枝肉样新生物。
2.鼻内镜检查:能更清晰地观察鼻腔、鼻窦内部结构,明确息肉的部位、大小、范围等,是诊断鼻息肉的重要手段。
3.影像学检查:如鼻窦CT,可了解鼻窦内病变情况,明确息肉是否累及鼻窦,以及鼻窦骨质有无破坏等,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四、鼻息肉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鼻喷剂是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如布地奈德鼻喷剂等,可减轻鼻黏膜炎症反应,缩小息肉体积。对于部分患者,也可短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过敏药物:如果患者合并过敏性鼻炎,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有助于控制过敏症状,减轻鼻黏膜水肿。
2.手术治疗
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这是治疗鼻息肉的主要方法。通过鼻内镜清晰暴露鼻腔和鼻窦病变,将息肉组织切除,同时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黏膜和结构。对于合并鼻窦炎的患者,可能需要同时行鼻窦开放术,以改善鼻窦通气引流。
五、不同人群鼻息肉患者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鼻息肉患者多与过敏因素、鼻腔鼻窦炎症等有关。家长需注意保持儿童鼻腔清洁,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如果儿童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干预,避免息肉过大影响儿童的呼吸和发育。同时,儿童在术后要注意遵医嘱护理,定期复查,观察鼻腔恢复情况。
2.成年患者:成年患者中,若有过敏性鼻炎等基础疾病的,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规律使用药物控制过敏症状。在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鼻腔出血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适当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鼻息肉复发的风险。
3.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鼻息肉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手术前要评估患者的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确保手术安全。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