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形态异常并致鼻腔功能障碍的疾病,病因有先天性、外伤性、病变性等,症状包括鼻塞、鼻出血、头痛等,诊断靠前鼻镜、鼻内镜、鼻窦CT等检查,治疗分保守(无症状者不治疗,轻度症状者冲洗、用药等)和手术(症状明显或影响鼻窦引流时行矫正术等)。
病因方面
先天性因素:部分人出生时鼻中隔就存在骨和软骨的发育不均衡,这种先天性的结构差异可能导致鼻中隔偏曲,在儿童时期可能就已存在,但可能未出现明显症状,随着生长发育才逐渐显现。比如胚胎期鼻中隔的骨与软骨发育异常,就可能引发先天性的鼻中隔偏曲。
外伤性因素:多发生在鼻部受到外伤后,如车祸、打架斗殴等导致鼻骨骨折,进而引起鼻中隔骨折、脱位,长期可能导致鼻中隔偏曲。这种情况在有明确鼻部外伤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例如儿童时期如果鼻部受到撞击等外伤,就可能为日后鼻中隔偏曲埋下隐患。
鼻息肉、肿瘤等病变因素:鼻腔内的一些占位性病变,如鼻息肉、鼻腔肿瘤等,会逐渐推压鼻中隔,使其向对侧偏曲。这种情况在成人中相对多见,随着鼻息肉或肿瘤的逐渐增大,对鼻中隔的压迫作用越来越明显,从而导致鼻中隔偏曲。
症状表现
鼻塞:是鼻中隔偏曲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偏曲部位压迫同侧下鼻甲,可引起同侧鼻腔通气不畅;如果是“C”形或“S”形偏曲,可能导致双侧鼻腔通气障碍。例如,儿童如果存在鼻中隔偏曲导致鼻塞,可能会出现张口呼吸、睡眠打鼾等情况,长期张口呼吸还可能影响面部发育。
鼻出血:偏曲的部位黏膜较薄,而且此处气流冲击较大,容易发生黏膜糜烂、溃疡,从而引起鼻出血。尤其在干燥的环境下或用力擤鼻时,更容易诱发鼻出血。对于女性患者,在生理期时可能鼻出血的情况会相对更明显一些,因为生理期身体的凝血状态等可能会有一定变化。
头痛:偏曲的鼻中隔刺激压迫鼻甲,可引起同侧反射性头痛。疼痛部位多在同侧颞部、额部等。例如,鼻中隔偏曲凸面压迫下鼻甲,可引起三叉神经眼支所支配的区域疼痛。
诊断方法
前鼻镜检查:通过前鼻镜可以观察鼻中隔的形态,了解是否有偏曲以及偏曲的类型和部位等。但前鼻镜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一些隐蔽部位的偏曲可能观察不全面。
鼻内镜检查:鼻内镜可以更清晰、全面地观察鼻中隔的全貌,包括鼻中隔各部位的形态、黏膜情况等,能发现前鼻镜检查难以发现的偏曲。例如,能准确看到鼻中隔黏膜有无糜烂、溃疡等情况。
鼻窦CT检查:鼻窦CT可以清晰地显示鼻中隔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明确鼻中隔偏曲的程度、类型以及是否合并鼻窦病变等。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通过鼻窦CT可以准确判断鼻中隔偏曲是骨部偏曲还是软骨部偏曲,以及偏曲对鼻窦引流等方面的影响。
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对于无症状的鼻中隔偏曲一般不需要治疗。如果患者有轻度鼻塞等症状,可以先采取保守治疗,如使用鼻腔生理性海水喷雾器进行鼻腔冲洗,保持鼻腔湿润;对于存在鼻腔炎症的患者,可适当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控制炎症,但药物治疗一般只能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鼻中隔偏曲的问题。
手术治疗:如果鼻中隔偏曲引起明显的鼻塞、鼻出血、头痛等症状,或者影响鼻窦引流等情况时,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等。手术的目的是矫正偏曲的鼻中隔,恢复鼻腔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尽量选择对鼻腔功能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并且要密切关注术后鼻腔的恢复情况,因为儿童的鼻腔还在不断发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