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生长繁殖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细菌等病原体,发病机制有细菌入侵途径及机体防御机制,临床表现分膀胱炎和肾盂肾炎等,诊断方法包括尿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不同人群如女性、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
细菌入侵途径:细菌可通过上行感染、血行感染、淋巴道感染和直接感染等途径侵入尿路引发感染。上行感染是最常见的途径,即细菌从尿道外口沿尿道上行至膀胱、输尿管甚至肾盂引起感染。女性由于尿道短而宽,且距离肛门较近,更容易发生上行感染。
机体防御机制:人体本身具有一定的防御机制来抵御尿路感染,如尿液的冲刷作用可将细菌排出体外;尿路黏膜可分泌IgA等物质发挥局部免疫作用;正常的尿路解剖结构也对细菌的入侵有一定阻挡作用。但当机体防御机制受损时,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二、临床表现
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还可伴有下腹部疼痛。尿液可浑浊,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尿。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如无并发症,体温通常正常或仅有低热。女性膀胱炎较为常见,与女性的生理结构特点有关。
肾盂肾炎:除了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外,还可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体温多在38℃以上,也可高达39℃-40℃。同时可有单侧或双侧腰痛,肾区有叩击痛。肾盂肾炎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肾盂肾炎若治疗不彻底可转为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可导致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后果。
三、诊断方法
尿液检查:
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增多,尿蛋白可呈阳性。白细胞尿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证据,如发现白细胞管型,有助于肾盂肾炎的诊断。
尿细菌学检查: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金标准。包括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如菌落计数≥10CFU/ml,提示尿路感染;膀胱穿刺尿细菌定性培养有细菌生长,即可确诊。
影像学检查:对于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或疑有复杂因素的尿路感染,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静脉肾盂造影等,以了解尿路有无梗阻、畸形等解剖结构异常,这些异常是导致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
四、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女性:由于生理结构原因,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高于男性。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勤换内裤,排尿后应从前向后擦拭,避免细菌从肛门污染尿道。性生活后应及时排尿,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
儿童:儿童尿路感染的表现可能不典型,婴幼儿可表现为发热、拒食、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而局部尿路刺激症状不明显。家长应注意观察儿童的排尿情况,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儿童尿路感染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影响肾功能发育。在护理儿童时,要注意保持尿路清洁,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操作。
老年人:老年人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老年人机体抵抗力下降、常伴有前列腺增生等尿路梗阻性疾病有关。老年人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以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非典型症状为主要表现。老年人一旦怀疑有尿路感染,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同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前列腺增生等,以减少尿路感染的复发。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尿路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容易反复发作。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同时注意个人卫生,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如果发生尿路感染,应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进行规范的抗感染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