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的管理包括疾病评估、稳定期管理、急性加重期处理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疾病评估需肺功能检查及症状等评估;稳定期要戒烟、药物(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和康复治疗;急性加重期要确定原因、药物(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和氧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疾病评估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首先要进行肺功能检查来明确诊断,通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占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FVC)<0.7来确定气流受限。同时要评估症状严重程度,包括呼吸困难程度(如采用mMRC呼吸困难指数评分)、活动能力(如6分钟步行距离)以及急性加重次数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更不典型,女性患者在相同病情下可能活动耐力下降更明显。有吸烟史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病情进展可能更快。
二、稳定期管理
(一)戒烟
吸烟是慢阻肺的主要危险因素,戒烟能延缓肺功能下降速度。无论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如何,戒烟都能带来获益,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戒烟都可改善预后,女性患者戒烟同样能降低慢阻肺相关风险。
(二)药物治疗
1.支气管舒张剂:包括短效和长效制剂。短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可迅速缓解症状;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和长效抗胆碱能药物(如噻托溴铵)能长期减轻症状、减少急性加重。
2.糖皮质激素:对于FEV<50%预计值且有反复急性加重的患者,可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能改善肺功能和减少急性加重。
(三)康复治疗
包括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运动训练(如步行、踏车等有氧运动)和营养支持。呼吸训练可改善呼吸肌功能,运动训练能提高患者活动耐力,营养支持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很重要,因为营养不良会影响患者的呼吸肌力量和免疫力,不同年龄患者运动强度需调整,老年患者运动要循序渐进。
三、急性加重期处理
(一)确定加重原因
常见原因包括呼吸道感染、空气污染、未规律用药等。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相应检查,如血常规、胸部影像学等。
(二)药物治疗
1.支气管舒张剂:可按需增加短效支气管舒张剂的使用频率,如增加沙丁胺醇的吸入次数。
2.糖皮质激素:口服或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能减轻气道炎症,缩短住院时间和改善预后。
3.抗生素:对于有脓性痰等细菌感染证据的患者,使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合适抗生素。
(三)氧疗
低流量吸氧(1-2L/min),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92%,对于有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需要长期氧疗,不同年龄患者氧疗时要注意吸氧装置的合适性和安全性,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监测氧饱和度。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慢阻肺相对少见,但有相关危险因素时也需关注,如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等。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鉴别,治疗上以支持和对症为主,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支气管舒张剂等药物。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如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康复治疗要更注重安全性,运动强度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调整,氧疗时要密切观察氧饱和度变化。
(三)女性患者
女性患者在用药选择上可能要考虑激素相关影响等,在康复治疗中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因为女性可能更关注自身身体形象等因素,心理状态会影响康复依从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