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良性血管源性肿瘤,分毛细、海绵状、蔓状等类型,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有不同临床表现,可通过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原则包括观察等待、药物、激光、手术等,不同人群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定义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是一种发生在口腔颌面部的血管源性肿瘤,是婴幼儿常见的良性肿瘤,由新生血管组成,多为先天性,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
二、分类
1.毛细血管瘤:最为常见,由增生的毛细血管构成,分草莓状血管瘤和葡萄酒色斑。草莓状血管瘤多在出生后1-2个月出现,迅速增长,1岁左右停止生长或消退;葡萄酒色斑出生时即存在,好发于面颈部,不自行消退。
2.海绵状血管瘤:由衬有内皮细胞的无数血窦所组成,血窦大小、形态不一,如海绵状。表现为口腔黏膜呈蓝色或紫蓝色隆起,边界不清,触之柔软,可被压缩。
3.蔓状血管瘤:由较粗的迂曲血管构成,大多为静脉,也可有动脉或动静脉瘘混合存在。表现为病变部位隆起,皮肤温度升高,可触及震颤,闻及血管杂音。
三、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形成调控机制异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相关因子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血管瘤的发生、发展。在婴幼儿时期,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也对血管瘤的生长有影响,例如雌激素可能促进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增殖。
四、临床表现
1.外观表现:根据不同类型有不同外观。毛细血管瘤的草莓状者呈鲜红或紫红色,隆起皮面,似草莓;葡萄酒色斑为扁平或稍隆起的淡红或暗红色斑片。海绵状血管瘤为边界不清的紫蓝色肿物。蔓状血管瘤可见局部隆起,表面皮肤温度增高,有搏动。
2.部位相关表现:发生在口腔内时,可影响咀嚼、吞咽、语言等功能。例如发生在舌部的血管瘤可致舌体肿大,影响说话及进食;发生在唇部的可致唇部增厚变形。发生在面部的可影响美观,给患儿及家长带来心理压力。
五、诊断方法
1.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病变的外观、颜色、部位等;触诊了解病变的质地、是否有压缩性等。例如海绵状血管瘤触诊柔软,可被压缩,放手后恢复原状。
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显示血管瘤的范围、内部结构等,对于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现蜂窝状低回声区。CT及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是蔓状血管瘤,可明确血管的走行、有无动静脉瘘等情况。
六、治疗原则
1.观察等待:对于部分草莓状血管瘤,有自行消退的可能,尤其是在1岁以后可能逐渐消退,所以对于病变较小、不影响功能和外观的情况可观察等待,定期复查。
2.药物治疗: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血管瘤,可使用药物治疗,如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药物使用可能有一定风险,尤其是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等可能产生影响。
3.激光治疗:适用于葡萄酒色斑等,利用激光的光热效应破坏血管,改善外观,但可能需要多次治疗。
4.手术治疗:对于一些较大的、影响功能或经其他治疗无效的血管瘤可考虑手术切除,但手术需谨慎评估,尽量减少对外观和功能的影响。
七、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婴幼儿:血管瘤在婴幼儿期可能迅速生长,影响外观和功能,家长需密切观察病变变化,及时就医。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病变部位皮肤清洁,避免摩擦、外伤等,因为婴幼儿皮肤娇嫩,容易导致血管瘤破损出血。
2.儿童及成人:对于儿童期仍未消退的血管瘤或成人的血管瘤,可能会影响心理状态,需要积极治疗。成人患者在治疗前需充分了解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