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有局部皮肤表现和不同阶段症状特点,局部皮肤表现包括红斑、肿胀、瘙痒、水疱或大疱;不同阶段有红斑性冻疮(Ⅰ度)主要为局部红斑等、水疱性冻疮(Ⅱ度)有红斑基础上的水疱等、溃疡坏死性冻疮(Ⅲ度)有溃疡坏死等表现,且各表现受寒冷程度、个体耐受等多因素影响。
一、局部皮肤表现
1.红斑
表现:冻疮初期,脸部皮肤会出现局限性、暗红色的水肿性红斑。这是因为寒冷刺激导致局部血管收缩,血流不畅,进而引起组织缺氧、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得血液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造成皮肤红斑。不同年龄人群表现相似,但儿童皮肤相对更娇嫩,可能红斑范围相对较局限但色泽更鲜艳。对于有冻疮病史的人群,再次受冻时红斑出现可能更迅速且范围易扩大。
影响因素:与寒冷暴露时间、个体对寒冷的耐受程度有关。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更容易出现明显红斑。
2.肿胀
表现:受冻部位肿胀,皮肤紧张发亮。由于组织间隙液体增多,导致皮肤体积增大。儿童皮肤皮下组织相对疏松,肿胀可能更明显,触摸时有肿胀感。有冻疮病史者再次受冻后肿胀可能较首次更严重,因为局部组织已受损,血管和组织的调节功能变差。
影响因素:寒冷程度越重、暴露时间越长,肿胀越明显。
3.瘙痒
表现:冻疮部位常伴有瘙痒感,尤其在受热时瘙痒加剧。这是因为受热后局部血管扩张,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瘙痒。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瘙痒,但儿童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而表现为搔抓脸部等行为。有冻疮病史者再次受冻后瘙痒可能更敏感,因为局部神经末梢已处于相对敏感状态。
影响因素:温度变化是重要影响因素,从寒冷环境进入温暖环境时瘙痒易加重。
4.水疱或大疱
表现:病情较重时,红斑基础上可出现水疱或大疱,疱液清澈或呈淡黄色。这是由于血管损伤更严重,血浆渗出形成水疱。儿童皮肤较薄,水疱可能更容易破裂,而且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易因搔抓等导致水疱破裂继发感染。有冻疮病史者出现水疱的概率相对更高,因为局部组织已处于易受损状态。
影响因素:寒冷程度严重且持续时间长时易出现水疱,个体血管对寒冷的反应差异也会影响水疱形成。
二、不同阶段的症状特点
1.红斑性冻疮(Ⅰ度冻疮)
表现:主要为局部红斑,轻度肿胀,有轻微瘙痒,皮肤温度较低,一般无水疱形成。此阶段如果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可较快恢复,症状消退。各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儿童若保暖不当也易处于此阶段,有冻疮病史者再次受冻若程度较轻可能停留在红斑性冻疮阶段。
影响因素:寒冷刺激较轻时易处于此阶段,个体保暖情况是重要影响因素,保暖较好时可能仅出现红斑性冻疮且症状较轻。
2.水疱性冻疮(Ⅱ度冻疮)
表现: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或大疱,肿胀较明显,瘙痒加重,皮肤温度更低,触碰时可能有疼痛感。此阶段需要注意避免水疱破裂,否则易继发感染。儿童由于皮肤嫩,水疱更易破裂,需特别注意保护脸部皮肤。有冻疮病史者在较严重受冻时易进入此阶段。
影响因素:寒冷程度加重且持续时间较长时易发展为水疱性冻疮,个体皮肤对寒冷的耐受下限决定了何时发展到此阶段。
3.溃疡坏死性冻疮(Ⅲ度冻疮)
表现: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严重者可出现组织坏死,皮肤颜色暗红或发黑,疼痛明显,可能影响面部功能。此阶段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就医处理。各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但儿童恢复能力相对较弱,且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导致更严重后果。有严重冻疮病史或全身情况较差者易发展为此阶段。
影响因素:严重且长时间寒冷暴露,同时个体血液循环差等情况易导致发展为溃疡坏死性冻疮,如本身有血管性疾病的人群更易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