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支气管肺炎需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诊断评估,一般治疗包括调整环境与喂养护理,氧疗分鼻导管和面罩吸氧,抗感染针对细菌、病毒分别处理,对症治疗有祛痰平喘等,早产儿和有基础疾病新生儿需特殊注意。
一、诊断评估
新生儿支气管肺炎需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来明确。病史方面要关注出生情况、喂养史、呼吸道感染接触史等;体格检查可发现呼吸急促、口周发绀、肺部啰音等体征;辅助检查常用血常规可了解感染情况,C-反应蛋白有助于判断炎症程度,胸部X线可明确肺部病变部位及范围等。不同日龄、健康状况不同的新生儿表现可能有差异,早产儿、有基础疾病的新生儿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更加细致评估。
二、一般治疗
1.环境调整
保持新生儿居住环境的温度在22-25℃,湿度在55-65%,为新生儿提供舒适的呼吸环境,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对于不同日龄的新生儿,温度和湿度的适宜范围要精准把控,过低的温度可能导致新生儿呼吸肌做功增加,过高的湿度可能滋生细菌等。
经常通风换气,保证空气流通,但要避免对流风直接吹到新生儿身上。
2.喂养护理
鼓励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有助于增强新生儿免疫力。对于不能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选择合适的配方奶喂养。喂养时要注意姿势,防止呛奶,可少量多次喂养,避免一次喂养过多导致呕吐,进而引起误吸,加重肺炎病情。不同日龄新生儿的喂养量和喂养间隔有所不同,需根据其体重、日龄等调整。
三、氧疗
1.鼻导管吸氧
当新生儿有低氧血症表现时,可采用鼻导管吸氧,调节氧流量,使新生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对于早产儿等特殊人群,要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变化,因为早产儿呼吸调节功能不完善,氧流量调节不当可能导致氧中毒等不良后果。
2.面罩吸氧
病情较重、鼻导管吸氧效果不佳时可选用面罩吸氧。要注意面罩与新生儿面部的贴合度,避免漏气,同时根据新生儿情况调整氧浓度和氧流量。
四、抗感染治疗
1.细菌感染
若考虑细菌感染,根据可能的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例如,对于早发型新生儿肺炎(生后72小时内发病),常见病原菌有大肠杆菌等,可选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晚发型新生儿肺炎常见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选用苯唑西林等抗生素。但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依据,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
2.病毒感染
对于病毒感染,目前缺乏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采用相应的支持措施,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五、对症治疗
1.祛痰
可使用氨溴索等药物辅助祛痰,但要注意新生儿的肝肾功能,对于低日龄新生儿需谨慎使用。通过翻身、拍背等物理方法也有助于促进痰液排出,翻身时动作要轻柔,拍背要注意力度和部位。
2.平喘
若新生儿有喘息症状,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等,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新生儿,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呼吸中枢等的药物,可采用雾化吸入等相对安全的方式给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
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患支气管肺炎时病情变化更快,要更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体温等。在氧疗时要严格控制氧浓度和氧流量,防止发生氧中毒等并发症。喂养时要注意喂养不耐受的情况,如出现腹胀、呕吐等要及时调整喂养方案。
2.有基础疾病的新生儿
如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新生儿患支气管肺炎,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病情变化。在治疗肺炎的过程中,要避免使用加重心脏负担等的药物,及时与相关科室会诊,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