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对肺栓塞有一定诊断价值,可评估右心功能、探测肺动脉近端血栓,但非首选确诊方法。它与CT肺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磁共振肺动脉造影等联合应用,不同人群检查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需配合,老年人要考虑肺气等影响,女性特殊时期检查有要求,有基础疾病人群要结合基础病分析结果。
彩超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右心功能评估:可通过观察右心室的大小、室壁运动等情况来评估右心功能。肺栓塞时,右心负荷加重,右心室可出现扩大、室壁运动减弱等表现。例如,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右心室扩大、右心室游离壁运动幅度减低等,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肺动脉近端血栓探测:对于近端肺动脉(如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的血栓,经胸超声心动图有一定的探测能力。但对于远端肺动脉的血栓,其探测敏感性相对较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对肺动脉近端血栓的检出率较高,因为TEE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结构,尤其是对于肥胖、肺气过多等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受限的患者,TEE可能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肺栓塞的其他检查方法及与彩超的联合应用
CT肺动脉造影(CTPA):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够清晰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形态、位置、范围等,是确诊肺栓塞的常用手段。与彩超联合应用时,彩超可先初步评估右心功能及肺动脉近端情况,CTPA则进一步明确肺动脉内血栓的详细情况,两者相互补充。
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也是肺栓塞的重要诊断方法,典型表现为肺灌注缺损而通气正常或基本正常的不匹配现象。但该检查的准确性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如患者的肺部基础疾病等,且对于一些微小血栓的检测不如CTPA敏感。彩超可在一定程度上为核素扫描提供一些临床线索,辅助诊断。
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RPA):对肺栓塞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尤其适用于对碘对比剂过敏的患者。但MRPA检查时间较长,费用相对较高,且对患者的身体状况有一定要求(如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等可能会影响检查)。彩超可作为初步筛选手段,帮助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进一步的MRPA检查。
不同人群中彩超检查肺栓塞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肺栓塞相对较少见,但在一些先天性心脏病、长期卧床、血液高凝状态等情况时可能发生。儿童进行彩超检查时,需要患儿的配合,对于不配合的患儿可能需要在镇静下进行检查。检查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同时,儿童的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与成人有一定差异,解读彩超结果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肺栓塞的发生可能与这些基础疾病相关。老年人进行彩超检查时,要注意其可能存在的肺气过多等情况对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影响,必要时可考虑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老年人的右心功能评估要结合其基础心功能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女性:女性在妊娠期、产褥期等特殊时期,由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肺栓塞的发生风险增加。在这些时期进行彩超检查时,要注意检查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妊娠期进行超声检查一般是相对安全的,但要严格掌握检查的适应证和操作规范。产褥期的女性身体相对虚弱,检查时要注意保暖等,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有基础疾病人群:对于本身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心力衰竭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进行彩超检查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右心功能评估及肺动脉情况判断的干扰。例如,COPD患者常存在肺动脉高压,这可能会影响对肺栓塞相关右心改变的判断,需要结合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综合分析彩超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