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慢性并发症,由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感染致下肢感染、溃疡等,初期有皮肤等表现,中期有溃疡等,严重可致深部破坏等,高危人群有血糖控制不佳等者,需通过控血糖、足部护理、定期就医预防,儿童、老年、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周围神经,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感觉神经受损时,患者对疼痛、温度等刺激的感知减退或丧失,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足部外伤;自主神经受累会影响足部皮肤的汗腺分泌,使皮肤干燥、皲裂,增加感染风险。例如,一些糖尿病患者可能因足部感觉迟钝,长时间行走后足部受伤却未察觉,进而引发感染等问题。
血管病变:糖尿病会引起下肢血管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导致足部血液供应不足。这使得足部组织修复能力下降,一旦发生损伤,难以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来促进愈合,同时也增加了感染的易感性。比如,血管狭窄会限制氧气和营养物质向足部组织的输送,影响伤口的愈合过程。
感染:由于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导致足部防御能力下降,细菌等病原体容易侵入足部组织引发感染。而且,感染一旦发生,又会进一步加重局部的炎症反应,破坏组织,使病情恶化。
临床表现
初期表现:足部可能出现皮肤干燥、脱皮、发凉、色泽改变(如苍白或发绀)等,感觉方面可能有麻木、刺痛、蚁走感等异常感觉。
中期表现: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溃疡、水疱、鸡眼等,若合并感染,局部会有红肿、疼痛、脓性分泌物等表现。
严重表现:病情进一步加重时,可能出现深部组织破坏、骨髓炎等,甚至可能需要截肢来挽救生命。例如,部分患者足部感染扩散至骨骼,引发骨髓炎,治疗难度大且预后差。
高危人群及预防措施
高危人群: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有足部溃疡或截肢病史的患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或神经病变的患者等。例如,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风险明显增加。
预防措施:
血糖控制: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基础,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使血糖稳定在合理范围,可减少高血糖对神经和血管的损伤。
足部护理:每天检查足部,观察有无红肿、破损、水疱等;保持足部清洁,用温水清洗,洗完后轻轻擦干,尤其是脚趾间;选择合适的鞋袜,鞋子要宽松、舒适、透气,袜子要柔软、吸汗,避免足部受到挤压和摩擦;避免赤足行走或长时间行走,防止足部受伤。
定期就医检查:定期到医院进行足部神经和血管的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也需重视。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足部护理时要特别注意选择适合儿童脚部生长的鞋袜,避免因鞋袜不合适影响足部发育,同时要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保护足部的重要性,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足部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神经和血管病变可能更严重。在足部护理上要更加精心,因为老年人皮肤感觉更迟钝,对损伤的感知更差,所以更要避免足部受伤。同时,老年患者行动可能不便,家人要协助其做好足部检查和清洁等护理工作。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可能较大,对神经和血管的影响需要关注。在足部护理时要注意避免足部水肿等情况导致鞋袜不合适,要定期检查足部,由于妊娠期的特殊性,就医检查要更加及时,以保障自身和胎儿的健康,因为糖尿病足的发生可能会对妊娠产生不良影响,如增加早产、感染等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