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粉尘暴露主要见于矿山开采、建筑行业、化工行业等,粉尘特性因素包括粒径(小于10μm及小于5μm的粉尘危害大)和化学成分(如二氧化硅、某些金属粉尘等可致肺损伤),个体易感性因素涉及年龄(青壮年与老年人患尘肺风险不同)、性别(男性发病率通常高于女性,女性特殊生理阶段易感性有变化)、生活方式(吸烟、缺乏锻炼增加风险)、既往病史(有肺部基础疾病者更易患尘肺且病情复杂)。
建筑行业:建筑行业中的凿岩、搅拌、抹灰等作业会产生粉尘。如在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硅粉尘,长期接触可使肺部发生进行性纤维化。建筑工人的工作环境往往粉尘浓度较高,且工作时长较长,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患尘肺的风险显著增加。
化工行业:化工生产中的原料加工、粉料输送等环节会产生粉尘。例如在塑料加工行业,树脂粉尘的吸入会对工人肺部造成损害。不同化工原料产生的粉尘成分复杂,可能包含多种化学物质,这些物质除了直接引起肺部机械性损伤外,还可能通过化学刺激加重肺部的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粉尘的特性因素
粉尘粒径:粒径小于10μm的粉尘(可吸入颗粒物)更容易进入肺部深部。其中,粒径小于5μm的粉尘(细颗粒物)能够到达肺泡区,对肺部的损害更为严重。因为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粉尘沉积在肺泡区会持续刺激肺泡组织,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肺组织的纤维化。
粉尘化学成分:二氧化硅是导致尘肺的重要粉尘成分之一。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如石英粉尘,被吸入肺部后,会被巨噬细胞吞噬,但二氧化硅会破坏巨噬细胞的细胞膜,导致巨噬细胞死亡,释放出的炎症介质会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炎症细胞聚集,引起肺部的慢性炎症,最终导致肺组织纤维化。此外,某些金属粉尘,如铝、铁等粉尘,也可能参与尘肺的发病过程,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肺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个体易感性因素
年龄因素:一般来说,青壮年时期接触粉尘,如果防护不当,患尘肺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青壮年时期人体的肺功能处于较好的状态,肺部的自我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长期持续的粉尘暴露会逐渐损害肺部结构。而老年人由于肺功能本身有所下降,即使接触相同浓度和性质的粉尘,其肺部的代偿能力和修复能力减弱,可能会更快地发展为尘肺,且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速,预后相对较差。
性别因素:从总体发病率来看,男性由于从事矿山、建筑、化工等易接触粉尘行业的比例相对较高,所以男性尘肺的发病率通常高于女性。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女性如果长期处于粉尘暴露环境中,如从事纺织行业的梳棉工序等,也会面临患尘肺的风险。女性在生理周期、妊娠、哺乳等特殊生理阶段,肺部的生理状态会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对粉尘的易感性,例如在妊娠期间,肺部的血液循环和免疫状态可能会改变,使得粉尘更容易在肺部沉积和引发炎症反应。
生活方式因素:吸烟会增加尘肺的发病风险。吸烟会损害呼吸道的黏膜屏障,降低肺部的清除功能,使肺部更容易受到粉尘的侵害。同时,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会与粉尘协同作用,加重肺部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此外,缺乏体育锻炼的人,肺部的通气和换气功能相对较弱,对粉尘的耐受能力较差,更容易在粉尘暴露后出现肺部病变。
既往病史因素:患有肺部基础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疾病的人群,其肺部的防御和修复功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在接触粉尘后,更容易引发尘肺,且病情进展可能更为复杂和严重。例如,肺结核患者肺部存在炎症和组织损伤,此时再接触粉尘,会进一步破坏肺部的正常结构,导致尘肺合并肺结核的情况,增加治疗的难度和患者的预后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