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是常见呼吸道感染病,不同人群易感病毒有别,通过飞沫等途径侵入引发炎症,一般人群起病急有全身及呼吸道症状,特殊人群症状不典型,可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对症和抗病毒治疗,可通过个人防护、疫苗接种、增强免疫力来预防。
一、定义
病毒性肺炎是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的肺部炎症,是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许多病毒都可引起,如冠状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原体种类:不同年龄段人群易感染的病毒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而老年人可能因免疫力相对低下等因素易感染流感病毒等。生活方式方面,密切接触感染者等情况会增加感染风险。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免疫缺陷疾病等,感染后发生病毒性肺炎的风险更高,且病情可能更严重。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触摸口鼻等途径侵入人体,首先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繁殖,然后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肺部出现病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一般人群:起病较急,初期多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倦怠等全身症状,随后出现咳嗽,多为干咳,可伴有咽痛等呼吸道症状。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轻症患者可能仅表现为类似普通感冒的症状,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重症患者可出现高热持续不退、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等表现,甚至可能迅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特殊人群:儿童患者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除上述一般症状外,可能更容易出现呼吸急促、鼻翼扇动、三凹征等表现,部分婴幼儿可能以拒食、烦躁不安等为主要表现;老年人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发热程度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更容易出现意识障碍、休克等严重情况,且病情进展往往较快。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纹理增多、磨玻璃影、片状浸润影等改变,不同病毒感染可能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但这些特征不具有特异性,需要结合临床等综合判断。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可减少等,但这也不是绝对的,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采集患者的痰液、咽拭子、血液等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培养等,以明确具体的致病病毒,这是确诊病毒性肺炎的重要依据。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饮水,保证充足的热量供应等。
对症治疗:对于发热患者,根据病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但需注意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等,如儿童应避免使用不适合的退热药物;对于咳嗽咳痰患者,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等。
抗病毒治疗:根据不同的致病病毒,选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流感病毒感染可选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但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且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病史等因素。
六、预防措施
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口、鼻;在流感流行季节等,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避免与病毒性肺炎患者密切接触等。
疫苗接种:对于流感病毒等可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如每年接种流感疫苗等,可降低感染流感病毒后发生病毒性肺炎的风险,不同年龄段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接种相应合适的疫苗,儿童接种流感疫苗等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等。
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病毒的易感性,有基础病史的人群更应注重自身免疫力的提升,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