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鼻窦炎的检查方法包括前鼻镜检查、鼻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X线、CT、MRI)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RP、鼻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前鼻镜可初步观察鼻腔情况;鼻内镜能更细致观察深部;X线分辨率低;CT能清晰显示结构病变;MRI可避免辐射;血常规等可判断感染情况,鼻分泌物相关检查可明确致病菌等。
一、前鼻镜检查
1.检查目的:通过前鼻镜可以观察鼻腔内部情况,如鼻甲是否肿大、鼻道内有无分泌物等,能初步了解鼻腔结构及病变状况。
2.适用人群:各年龄段儿童,一般无特殊禁忌,但需在专业医护人员操作下进行,对于配合度差的幼儿可能需要适当安抚。
3.检查表现:正常情况下鼻腔黏膜淡红,鼻道清晰;鼻窦炎时可能出现鼻甲充血肿胀、鼻道有脓性分泌物等表现。
二、鼻内镜检查
1.检查目的:鼻内镜能更清晰、细致地观察鼻腔深部及鼻窦开口情况,可发现前鼻镜难以看到的病变,如鼻窦开口处的黏膜肿胀、脓性分泌物等。
2.适用人群:较大儿童能配合检查时可进行,幼儿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需考虑幼儿的耐受情况及麻醉风险等。
3.检查表现:鼻窦炎时可见鼻窦开口周围黏膜充血、肿胀,有脓性分泌物自开口流出等。
三、影像学检查
(一)X线检查
1.检查目的:可了解鼻窦的大致情况,如鼻窦黏膜有无增厚、窦腔有无混浊等,但X线分辨率相对较低,对细微病变显示不够理想。
2.适用人群:儿童可进行,但因辐射剂量问题需谨慎使用,尤其对于婴幼儿要权衡利弊。
3.检查表现:鼻窦炎时可见鼻窦透光度减低、黏膜增厚等。
(二)CT检查
1.检查目的:能更清晰显示鼻窦的解剖结构及病变情况,如窦腔积液、黏膜增厚程度、有无息肉等,是诊断鼻窦炎较常用且有效的影像学方法。
2.适用人群:较大儿童可进行,对于幼儿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CT有辐射,要考虑辐射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必要时需在家长充分知情同意下进行。
3.检查表现:可见鼻窦窦腔密度增高、黏膜增厚、窦腔有软组织影等鼻窦炎相关表现。
(三)MRI检查
1.检查目的:对于某些不适合用CT检查的情况(如对辐射敏感等)可考虑MRI,能更好区分鼻窦内的液体、软组织等不同组织成分。
2.适用人群:儿童均可考虑,尤其适用于需避免辐射的情况,如频繁复查等,但相对CT费用较高,且检查时间可能较长,需儿童较好配合。
3.检查表现:鼻窦炎时可见鼻窦内异常信号等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1.检查目的:通过血常规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如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增高。
2.适用人群:所有儿童均可进行,无特殊禁忌。
3.检查表现:细菌感染性鼻窦炎时白细胞计数多>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性鼻窦炎时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
(二)C-反应蛋白(CRP)
1.检查目的:CRP是急性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细菌感染时CRP常明显升高,病毒感染时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
2.适用人群:儿童均可进行,无特殊禁忌。
3.检查表现:细菌感染性鼻窦炎时CRP多>10mg/L,病毒感染时CRP多正常或轻度升高。
(三)鼻分泌物涂片及培养
1.检查目的:鼻分泌物涂片可初步判断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等,鼻分泌物培养能明确致病菌,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2.适用人群:能获取鼻分泌物的儿童,需注意操作时的无菌原则等。
3.检查表现:细菌感染时涂片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及细菌,培养可培养出相应致病菌;病毒感染时涂片可见淋巴细胞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