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石症的形成与代谢、局部、其他等因素相关。代谢因素包括尿液成分异常(草酸钙等过饱和、尿酸代谢异常)、尿量减少;局部因素有尿路感染(细菌等作核心促结石)、尿路梗阻(致尿液滞留促结石);其他因素包含饮食与生活方式(高钙、草酸、嘌呤饮食及饮水少)、药物因素(部分药物致尿液成分改变促结石)。
一、代谢因素
1.尿液成分异常
草酸钙、磷酸钙等过饱和:当尿液中草酸、钙、尿酸、胱氨酸等物质含量过高时,就容易形成过饱和状态,进而析出结晶,逐渐形成结石。例如,高草酸尿症患者,由于体内草酸代谢异常,尿液中草酸浓度升高,使得草酸钙结晶更容易形成。研究表明,约80%的尿石症患者存在尿液成分的异常改变,草酸钙结石患者中,尿液草酸排泄量显著高于正常人。
尿酸代谢异常:尿酸生成过多或尿酸排泄减少可导致高尿酸尿症,尿液中尿酸浓度升高,易形成尿酸结石。男性由于嘌呤代谢相对旺盛,患尿酸结石的风险相对高于女性。一些有痛风病史的患者,往往同时合并尿酸结石,因为痛风患者体内尿酸生成增加,若尿酸排泄不能相应增加,就容易在肾脏等部位形成结石。
2.尿量减少:尿量减少会使尿液中各种溶质的浓度相对升高,促进结石形成。例如,老年人由于肾脏浓缩功能下降,或者一些患者因饮水过少、出汗过多等原因导致尿量减少,尿液中晶体物质更容易沉积。有研究显示,每日尿量少于1000ml时,尿石症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二、局部因素
1.尿路感染
细菌、感染产物及坏死组织等可作为核心,促使结石形成。例如,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细菌能将尿素分解为氨,使尿液碱化,促使磷酸镁铵及磷酸钙结石形成。尿路感染患者中,约15%-20%会合并尿石症。一些长期反复尿路感染的患者,肾脏或输尿管内更容易出现结石,因为感染产生的物质为结石的形成提供了核心物质。
2.尿路梗阻
尿路梗阻会导致尿液滞留,引起尿液中晶体沉淀,梗阻以上部位尿液中的溶质浓度升高,有利于结石形成。例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输尿管结石等引起的尿路梗阻,会使梗阻近端尿液积聚,晶体物质沉积,逐渐形成结石。有尿路梗阻的患者,尿石症的发生率比无梗阻者高10倍左右。儿童先天性尿路梗阻较为常见,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若不及时处理,更容易发生尿石症,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尿液的代谢等情况与成人不同,梗阻对尿液成分的影响更易促使结石形成。
三、其他因素
1.饮食与生活方式
高钙、高草酸、高嘌呤饮食:长期摄入高钙食物,如大量饮用牛奶等,可能导致尿液中钙含量升高;长期食用高草酸食物,如菠菜、苋菜等,会使尿液中草酸含量增加;长期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会使尿酸生成增多。例如,经常大量食用菠菜的人群,患草酸钙结石的风险相对较高。研究发现,饮食中钙的摄入量与尿石症的发生呈U型关系,即过低或过高的钙摄入都可能增加尿石症风险,而过高的草酸、嘌呤摄入则明确增加尿石症风险。
饮水过少:饮水少会使尿液浓缩,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现代人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往往饮水不足,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可能因口渴感减退等原因导致饮水少。儿童如果饮水不足,也容易使尿液中溶质浓度升高,增加尿石症发生的可能性。
2.药物因素
一些药物可导致尿液中成分改变从而促进结石形成。例如,氨苯蝶啶、硅酸盐、维生素D等药物,长期服用可能影响尿液的成分。长期服用维生素D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高钙血症,进而导致尿液中钙含量升高,增加钙盐结石形成的风险。对于有长期用药史的人群,尤其是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要关注药物对尿液成分的影响,定期监测尿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