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坏疽护理包括创面护理,如清创和合适敷料更换;血糖控制护理,包括监测血糖和采取降糖措施;感染预防与护理,涉及环境管理和抗感染;足部保护与康复护理,包含足部保护和康复锻炼,各方面针对不同年龄患者有相应注意要点,以促进患者康复,维持良好身体状况。
一、创面护理
1.清创处理:根据糖尿病足坏疽的程度,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清创。对于感染或坏死组织,需彻底清除,清创过程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二次感染。清创后可使用生理盐水等进行冲洗,保持创面清洁。研究表明,及时有效的清创能够减少创面细菌负荷,促进创面愈合。
2.敷料选择与更换:根据创面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如湿性敷料可保持创面湿润环境,有利于上皮细胞生长;对于感染创面可选用含抗菌成分的敷料。一般情况下,根据创面渗出情况定期更换敷料,通常1-2天或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更换频率。例如,渗出较多时可能需要每天更换,而渗出较少的创面可适当延长更换间隔。
二、血糖控制护理
1.血糖监测:密切监测患者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对于糖尿病足坏疽患者,血糖控制目标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一般要求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但要避免低血糖发生。通过频繁的血糖监测,能够及时调整降糖方案,使血糖维持在稳定合理的范围,因为高血糖不利于创面愈合,而低血糖可能会引发其他并发症。
2.降糖措施护理:对于使用药物降糖的患者,需注意药物的使用对血糖的影响。如果是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要正确指导胰岛素的注射部位轮换等相关注意事项,不同年龄患者注射部位选择有所不同,儿童通常选择腹部等皮下脂肪丰富且不易受伤的部位,成人可根据情况选择腹部、大腿外侧等部位。同时,要关注患者的饮食与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根据患者的年龄、生活方式等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和运动方案,比如老年患者运动要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足部损伤加重,而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运动量,但要注意运动时足部的保护。
三、感染预防与护理
1.环境管理:将患者安置在清洁、通风良好的病房,保持病房温度、湿度适宜。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减少环境中的致病菌。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要注意病房环境对其身体的影响,儿童患者要营造相对舒适、温馨的环境,减少其焦虑情绪,同时保证病房环境清洁以降低感染风险。
2.抗感染护理:密切观察患者创面有无红肿、渗液、异味等感染迹象,若出现感染征象,及时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如创面分泌物培养等,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使用指导)。同时,要注意患者全身情况,如体温变化等,对于发热患者要加强护理,如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等。
四、足部保护与康复护理
1.足部保护:指导患者避免足部受伤,穿着合适的鞋袜,鞋袜要柔软、透气,避免过紧或过松。对于有足部感觉减退的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烫伤、冻伤等,可使用温水泡脚时要控制水温在37-40℃左右,避免患者因感觉减退而烫伤足部。不同年龄患者足部保护的重点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家长要格外注意其足部穿着和活动安全,防止足部受到外力撞击等伤害;老年患者由于足部感觉和血液循环可能较差,更要加强足部保护,定期检查足部皮肤情况。
2.康复锻炼:根据患者情况指导进行适当的足部康复锻炼,如足部肌肉收缩舒张运动等,以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增强足部肌肉力量。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调整锻炼强度和方式,比如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锻炼强度和时间,老年患者则要选择较为温和的锻炼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导致足部负担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