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栓塞需进行一般处理,包括严密监测、呼吸支持;循环支持,如液体管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溶栓治疗要把握适应证、禁忌证及选择合适药物;抗凝治疗要选合适药物并确定疗程;介入治疗有肺动脉血栓摘除术、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等;外科手术治疗用于特定紧急情况;特殊人群中儿童患者治疗需考虑生理特点,老年患者要兼顾基础疾病。
一、一般处理
监测:对急性肺栓塞患者需进行严密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监测,及时了解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因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为隐匿,需更加密切关注。生活方式方面,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栓子进一步脱落。
呼吸支持:当患者存在低氧血症时,可给予吸氧治疗,根据血氧饱和度情况调整吸氧浓度。对于有呼吸衰竭倾向的患者,可能需要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手段。不同年龄患者对缺氧的耐受能力不同,儿童相对成人更不耐受缺氧,需更早发现并给予有效的呼吸支持。
二、循环支持
液体管理:合理进行液体管理,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但要避免过多过快输液加重心脏负担。对于老年患者,心脏功能相对较弱,输液速度和量需严格把控,防止诱发心力衰竭。
血管活性药物:若患者出现低血压等循环不稳定情况,可考虑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活性药物,同时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三、溶栓治疗
适应证与禁忌证:对于符合溶栓适应证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其适应证主要包括大面积肺栓塞(有明显呼吸困难、胸痛、低氧血症等)。禁忌证包括近期有活动性出血、脑卒中、严重未控制的高血压等。在考虑溶栓治疗时,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情况,如老年患者有脑出血病史则禁忌溶栓。
溶栓药物: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不同溶栓药物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规范应用。
四、抗凝治疗
抗凝药物选择:抗凝治疗是急性肺栓塞的基础治疗,常用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在选择抗凝药物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肾功能、出血风险等因素。例如,老年患者肾功能可能减退,使用某些抗凝药物时需调整剂量;有出血高风险的患者可能更适合选择新型口服抗凝药,但需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抗凝疗程:抗凝疗程一般为3-6个月,具体需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复发风险等因素决定。对于特发性肺栓塞患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抗凝治疗,而对于可逆因素引起的肺栓塞,如短期制动等,抗凝疗程可能相对较短。
五、介入治疗
肺动脉血栓摘除术:对于病情非常严重、危及生命的大面积肺栓塞患者,可考虑肺动脉血栓摘除术,但该手术风险较高,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通过导管技术进行血栓碎解和抽吸,适用于一些特定类型的肺栓塞患者,可作为溶栓或外科手术的补充治疗手段。
六、外科手术治疗
肺栓塞切除术:是一种较为invasive的治疗手段,主要用于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紧急情况,手术风险较大,需要多学科协作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该治疗。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急性肺栓塞相对罕见,但一旦发生需高度重视。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治疗方案与成人有所不同,在药物选择和剂量计算上需更加精确,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处理急性肺栓塞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治疗过程中需更加谨慎,密切监测各项指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