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肺炎由肺炎支原体引起,通过飞沫传播,各年龄段可发病,秋冬高发,起病缓,有全身症状及刺激性干咳等表现,辅助检查有血常规、血清学、影像学等,综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及辅助检查诊断,需与其他肺炎鉴别,治疗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儿童、成人、老年人患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原学特点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大小约125-150nm,无细胞壁。它能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通过释放有毒代谢产物损伤宿主细胞。
二、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5-15岁儿童及青少年,近年来成人发病也有增多趋势。不同年龄人群易感性可能与免疫系统发育及接触机会有关,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青少年社交活动多,接触病原体机会增加。
流行季节:全年均可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在秋冬季节高发,这与该时期人群室内活动增多、空气流通差等因素有关,利于病原体的传播。
传播方式:主要经飞沫传播,在学校、家庭等人群密集场所易造成聚集性发病。
三、临床表现
症状:起病较缓慢,潜伏期2-3周。初期主要表现为乏力、头痛、咽痛等全身症状,随后出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可持续1-4周,可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发热可持续2-3周,热退后仍可有咳嗽。部分患儿可出现胸痛、气促等症状,婴幼儿症状相对较重,可出现呼吸急促、喘憋等。
体征:胸部体征多不明显,与剧烈咳嗽、发热等临床表现不一致是其特点之一。少数患儿可闻及干湿啰音,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呼吸音减低及肺实变体征。
四、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或轻度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可相对增高。
血清学检查:
肺炎支原体抗体:发病2周后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可呈阳性,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增高可确诊。
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肺炎支原体核酸,可早期快速诊断,尤其适用于早期感染及轻症患者的诊断。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肺下野多见,也可呈间质性改变,少数患者可出现胸腔积液。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及辅助检查综合诊断。临床表现为青少年及儿童起病缓慢,刺激性干咳为主,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血清学及核酸检测阳性可确诊。
鉴别诊断:需与病毒性肺炎、衣原体肺炎、细菌性肺炎等鉴别。病毒性肺炎多有明显流行趋势,抗原检测或病毒核酸检测可明确病原体;衣原体肺炎临床表现与肺炎支原体肺炎相似,但血清学检查可鉴别;细菌性肺炎多起病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抗菌药物治疗有效。
六、治疗
主要治疗药物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但需注意儿童使用时的安全性及年龄禁忌等问题,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休息等。对于有剧烈咳嗽的患儿,可适当给予止咳对症治疗,但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止咳药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肺炎支原体肺炎时,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密切观察呼吸、体温等情况。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时需注意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严格遵循用药原则。
成人:成人患肺炎支原体肺炎时,也需规范治疗,同时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支持,因为成人免疫力相对儿童虽有一定优势,但患病后仍需良好的身体状态来恢复。老年人患肺炎支原体肺炎时,要警惕基础疾病的影响,如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肺炎可能诱发基础疾病加重,需加强基础疾病的管理及肺炎的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