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炎的诊断需从临床表现观察、病史询问、实验室检查、口腔局部检查多方面进行。临床表现观察中不同类型口炎有不同表现,如疱疹性口炎有成簇小水疱等;病史询问要了解发病诱因及全身健康状况;实验室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查(涂片镜检、培养鉴定)和血常规检查;口腔局部检查要详细查看口腔黏膜病变情况,不同人群口炎诊断需综合各因素,特殊人群更要注重病原学检查以明确感染情况。
一、临床表现观察
不同类型口炎表现
疱疹性口炎:多见于婴幼儿,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均可受累,先出现成簇小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浅溃疡,可伴有发热、烦躁、拒食等全身症状。对于婴幼儿出现发热伴口腔疱疹、溃疡表现时需高度怀疑。
溃疡性口炎:常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引起,口腔黏膜可见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表面有假膜覆盖,周围黏膜充血,患儿多有局部疼痛、流涎、发热等表现,年龄较小患儿可能因疼痛而哭闹不安、拒食。
念珠菌性口炎:急性假膜型念珠菌性口炎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唇,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不久即可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可继续扩大蔓延,严重者可累及咽部、食管等;慢性红斑型念珠菌性口炎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的患者或佩戴义齿的患者,损害部位多见于舌背,表现为丝状乳头萎缩,黏膜充血发红,有浅溃疡,患者常自觉口干、味觉异常等;慢性增殖性念珠菌性口炎多见于颊黏膜、口底及舌背,黏膜表现为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质地较硬。
二、病史询问
发病诱因
询问患儿是否有近期感染史,如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等)、细菌感染(链球菌等)情况,是否有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情况,对于佩戴义齿的患者需询问义齿佩戴情况及口腔清洁维护情况等。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儿发生念珠菌性口炎的风险增加;佩戴义齿且清洁不当的患者易患念珠菌性口炎。
了解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有无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疾病,如艾滋病患者易患严重的念珠菌性口炎;有无营养不良情况,如维生素B族缺乏等可能增加口炎发生风险。
三、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
涂片镜检:对于念珠菌性口炎,可取病变部位的假膜、脱落上皮等标本,涂片后用革兰染色,镜下可见假菌丝和芽生孢子。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溃疡性口炎,涂片染色可发现大量病原菌。
培养鉴定:将标本接种于合适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可明确病原菌种类,如念珠菌培养可在沙氏培养基上生长,通过生化反应等进一步鉴定菌种;细菌培养可明确是何种细菌感染及进行药敏试验,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血常规检查
疱疹性口炎、溃疡性口炎等感染性口炎患者血常规常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存在细菌感染性炎症反应;而念珠菌性口炎一般血常规无明显异常改变,除非是严重的全身性念珠菌感染导致的口炎,可能伴有白细胞变化,但相对不典型。
四、口腔局部检查
详细检查口腔黏膜病变情况,包括病变的部位、范围、形态(如疱疹、溃疡、假膜等)、颜色、质地等。例如,检查疱疹性口炎水疱的分布及破溃后溃疡的特点;观察溃疡性口炎溃疡的大小、深浅及假膜情况等,通过口腔局部细致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病史等综合判断口炎类型。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口炎诊断需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例如,婴幼儿口炎多与感染、喂养不当、口腔卫生差等有关,诊断时要重点询问喂养情况及口腔清洁情况;老年患者口炎可能与义齿佩戴不合适、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控制不佳等有关,需详细询问义齿使用及全身健康状况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者,诊断时更要注重病原学检查以明确感染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诊断和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