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期间肺部感染需明确病原体针对性处理,包括病原学检查及依结果调整治疗;进行呼吸、营养、体温等支持对症治疗;评估化疗继续与否并调整方案;防止交叉感染及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儿童、老年等特殊人群需特殊考虑相关情况。
一、明确感染病原体并针对性处理
病原学检查:化疗期间肺部感染需尽快进行病原学检查,包括痰液涂片及培养、血培养、肺泡灌洗液检查等,以明确是细菌、真菌还是病毒等感染。例如,若为细菌感染,常见的有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不同细菌有其相应的敏感抗菌药物;若为真菌感染,可能需要进行真菌相关检测来明确菌种,如念珠菌、曲霉菌等感染的处理方案不同。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相对更不完善,病原学检测需更及时准确,因为儿童感染后病情变化可能更快。
根据病原调整治疗:若是细菌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若是真菌感染,使用抗真菌药物,如侵袭性曲霉菌感染可选用伏立康唑等;若是病毒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患者,如老年恶性淋巴瘤化疗后患者,感染的病原体可能更复杂,需要更全面的病原学排查和更谨慎的药物选择。
二、支持对症治疗
呼吸支持:若患者存在呼吸困难、低氧血症,需给予吸氧治疗,根据病情可选择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或无创呼吸机甚至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对于儿童患者,吸氧方式的选择需考虑儿童的配合程度和病情严重程度,要确保吸氧的有效性同时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营养支持:恶性淋巴瘤化疗期间患者身体消耗大,肺部感染时更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热量、维生素等,可通过口服营养补充剂或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等方式。对于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消化功能减退等情况,营养支持需更精心调配,保证营养物质的有效吸收。
体温管理:对于发热患者,首先进行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如温水擦浴等。但需注意儿童患者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物理降温时要避免过冷刺激等。若体温过高(如成人超过38.5℃等情况),在非药物干预基础上,需根据病情评估是否使用退热药物,但要谨慎选择,避免影响对感染病情的判断等。
三、化疗相关调整
评估化疗继续与否:需要评估继续化疗与控制感染的利弊。如果感染较轻,患者一般情况尚可,可能在积极抗感染的同时谨慎继续化疗;但如果感染严重,患者一般情况差,可能需要暂停化疗,待感染控制后再考虑是否继续化疗以及调整化疗方案。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对化疗的耐受和恢复能力与成人不同,更要谨慎权衡化疗继续与暂停的时机,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等因素。
调整化疗方案:如果后续继续化疗,需根据患者感染后的身体状况调整化疗药物的剂量、种类等。例如,某些对骨髓抑制较重的化疗药物可能需要适当减量或更换为相对骨髓抑制较轻但有效的药物,以减少对患者免疫系统进一步的打击,利于感染的控制和身体恢复。对于老年患者,调整化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等基础状况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四、预防并发症
防止交叉感染:将感染患者置于隔离病房,减少探视,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后严格洗手、戴口罩等防护措施。儿童患者在隔离病房内要保证环境的舒适和安全,同时尽量减少家属探视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
预防深静脉血栓等:由于患者在化疗期间活动减少等,肺部感染时更易发生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可采取早期活动(病情允许时)、使用抗凝药物预防等措施。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抗凝药物的使用需更加谨慎评估,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变化等情况,儿童患者则要考虑药物对其凝血系统和生长发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