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严密监护、卧床休息、吸氧等)、抗凝治疗(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溶栓治疗(高危患者用尿激酶等,注意出血风险)、介入治疗(导管碎解抽吸血栓、肺动脉球囊扩张、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等);预后方面高危未经治疗死亡率超30%,经治可降至10%左右,中危不及时规范治可进展为高危,低危短期预后好;影响预后因素有年龄、基础疾病、治疗是否及时、治疗反应等,老年、有基础病、延误治疗、治疗反应不佳者预后差。
一、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对于疑似肺栓塞的患者需进行严密监护,监测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用力,防止肺栓塞再次脱落。对于有低氧血症的患者,可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90%。
(二)抗凝治疗
是肺栓塞的基础治疗方法,目的是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和复发。常用的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普通肝素需通过静脉给药,根据APTT调整剂量;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使用相对方便且出血风险相对较低;华法林需要监测INR,使INR维持在2-3之间;新型口服抗凝药不需要常规监测凝血指标,但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
(三)溶栓治疗
适用于高危肺栓塞(有明显呼吸困难、胸痛、低氧血症等,存在右心室功能不全的证据)患者。溶栓药物主要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rt-PA可采用半量溶栓方案,即50mg持续静脉滴注2小时。溶栓治疗的主要风险是出血,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四)介入治疗
1.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对于肺动脉主干或主要分支大面积肺栓塞,且存在溶栓禁忌或溶栓失败的患者,可采用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的方法,直接清除部分血栓,改善血流动力学。
2.肺动脉球囊扩张术:对于合并肺动脉高压或存在肺动脉狭窄的患者,可考虑肺动脉球囊扩张术,改善肺动脉血流。
3.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对于有抗凝禁忌或抗凝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考虑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复发。但滤器置入后有发生滤器相关并发症(如滤器移位、腔静脉穿孔、再发肺栓塞等)的风险。
二、治疗结果
(一)预后情况
1.高危肺栓塞:未经治疗的高危肺栓塞患者死亡率可高达30%以上,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如溶栓、抗凝等),死亡率可降至10%左右。但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等后遗症,影响生活质量。
2.中危肺栓塞:中危肺栓塞患者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能会进展为高危肺栓塞。经过规范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死亡率可控制在5%左右。
3.低危肺栓塞:低危肺栓塞患者的短期预后较好,死亡率通常低于1%。但仍需要进行规范的抗凝治疗,预防复发。
(二)影响预后的因素
1.年龄:老年患者(年龄≥75岁)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预后相对较差。而年轻患者如果没有严重基础疾病,预后通常较好。
2.基础疾病:合并恶性肿瘤、慢性心肺疾病、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肺栓塞的预后往往较差。例如,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由于肿瘤本身的高凝状态等因素,肺栓塞复发的风险较高,预后相对更差。
3.治疗是否及时:发病后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的患者,预后往往较好。如果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预后不良。
4.溶栓或抗凝治疗的反应:对溶栓或抗凝治疗反应良好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迅速,预后较好;而对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预后往往较差。例如,溶栓后血栓溶解不充分,仍存在明显肺动脉高压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