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是膀胱黏膜上皮化生性和增生性病变,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发病与感染、梗阻等因素有关,有排尿异常、血尿等表现,通过膀胱镜、病理活检等诊断,可采用保守或手术治疗,儿童和老年患者有其特殊情况。
发病原因
感染因素:长期的膀胱感染,如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感染可能是诱因之一。有研究显示,慢性膀胱炎患者发生腺性膀胱炎的几率相对较高,细菌感染可导致膀胱黏膜反复受到刺激,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
梗阻因素:下尿路梗阻,如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会导致尿液排出不畅,膀胱内压力增高,尿液逆流等情况,进而刺激膀胱黏膜,促使腺性膀胱炎的发生。例如,前列腺增生患者由于尿道梗阻,膀胱处于长期排空不全的状态,膀胱黏膜长期受到尿液的刺激,容易引发腺性膀胱炎。
其他因素:膀胱结石、膀胱黏膜下异位的肠黏膜等也可能与腺性膀胱炎的发生有关。膀胱结石会不断摩擦膀胱黏膜,导致黏膜损伤和修复异常;膀胱黏膜下异位的肠黏膜可能会改变膀胱局部的微环境,引发上皮的化生等改变。
临床表现
排尿异常: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尿频表现为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尿急是指有尿意后迫不及待需要排尿,尿痛则是排尿时尿道或膀胱区域疼痛。例如,部分患者白天排尿次数可达10余次,夜间也会有2-3次排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血尿:可表现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肉眼血尿时尿液呈红色,镜下血尿则需要通过尿液检查发现红细胞增多。血尿的出现是因为膀胱黏膜病变处的血管破裂等原因导致。
其他: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只是在体检做膀胱镜检查时发现病变。
诊断方法
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腺性膀胱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膀胱镜可以直接观察膀胱黏膜的情况,可见膀胱黏膜有弥漫性或局限性的颗粒状、绒毛状或乳头状突起等病变,病变多位于膀胱三角区、膀胱颈部等部位。
病理活检:在膀胱镜下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是确诊腺性膀胱炎的金标准。病理表现为膀胱黏膜上皮增生并伴有腺体化生,可见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等。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发现膀胱壁的增厚等改变;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膀胱壁的情况以及有无周围组织的侵犯等,但这些检查一般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病变范围较小的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治疗膀胱感染、解除尿路梗阻等。如果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可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前列腺增生导致尿路梗阻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来解除梗阻。
手术治疗:对于病变范围较广、症状明显的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有经尿道膀胱黏膜电切术等。手术可以切除病变组织,缓解患者的症状。但术后需要定期复查膀胱镜,因为存在复发的可能。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患者:儿童腺性膀胱炎较为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尿路畸形等因素有关。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诊断时要考虑儿童的配合程度等因素,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膀胱镜检查等操作。治疗上要综合考虑手术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儿童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方式,同时要密切关注术后的恢复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诊断腺性膀胱炎时,要考虑到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的多种疾病对检查和治疗的影响。例如,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可能较慢,在术后要注意预防感染,控制血糖等;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对血压的影响以及手术等操作对血压的波动影响等。治疗时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权衡手术风险和保守治疗的效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