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疤痕增生是手术切口愈合中疤痕组织过度增生的现象,其形成与生物学因素(成纤维细胞异常活化致胶原蛋白等堆积)、个体差异因素(基因、年龄)相关,临床表现有外观超出创口范围、质地坚硬、瘙痒及影响关节活动等,高危人群有色人种、疤痕体质者,相关因素有切口位置张力大、术后感染,预防可采取减少损伤、用硅酮类制剂等,处理有激光、手术等方法,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措施。
形成机制
生物学因素:创伤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并合成过多的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成分是关键。研究表明,创伤后炎症反应持续时间过长,会刺激成纤维细胞持续活化,使其不断分泌胶原蛋白等,导致疤痕组织过度堆积。例如,在一些皮肤深层、创伤面积较大的手术中,这种成纤维细胞的异常活化更易发生。
个体差异因素:不同个体的基因背景会影响疤痕的形成。有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多态性与疤痕增生的易感性相关。比如,特定基因位点的变化可能导致患者对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信号传导反应异常,从而增加疤痕增生的风险。另外,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青少年时期身体代谢活跃,创伤修复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和活性相对较高,相较于老年人更易出现疤痕增生。
临床表现
外观表现:疤痕会超出原有的创口范围,呈现红色或紫红色,质地坚硬,可能伴有隆起。随着时间推移,部分增生性疤痕可能会出现表面粗糙、有毛细血管扩张等表现。例如,一些腹部手术的疤痕,在增生期可能明显高出皮肤表面,影响外观。
症状表现:可能会有瘙痒感,尤其是在天气变化或局部受到刺激时,瘙痒感可能会加重。对于一些关节部位的疤痕增生,还可能影响关节的活动,因为增生的疤痕组织限制了关节的正常屈伸等运动。比如,膝关节部位的手术疤痕增生可能会使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减小。
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高危人群:有色人种相对白人更易出现疤痕增生,这与种族相关的皮肤生理结构和代谢差异有关。此外,有疤痕体质的人群,即使是很小的创伤也可能出现明显的疤痕增生。
相关因素:手术切口的位置也有影响,张力较大的部位,如关节附近、胸部等部位的手术切口,疤痕增生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因为这些部位在身体活动时会产生较大的张力,影响疤痕的正常修复过程。另外,术后感染也是导致疤痕增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感染会加重局部的炎症反应,进一步刺激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和胶原蛋白的合成,从而促进疤痕增生。
预防与处理原则
预防方面:对于有疤痕增生高危因素的患者,在手术前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例如,在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组织损伤,精细操作以减小切口张力。术后早期可以使用一些预防疤痕增生的手段,如使用硅酮类制剂,硅酮凝胶或硅酮敷料等可以在疤痕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水分蒸发,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和胶原蛋白的合成,从而预防疤痕增生。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较为娇嫩,在选择预防措施时更要谨慎,优先选择温和且经过临床验证安全的产品。
处理方面:如果已经出现疤痕增生,可以考虑多种治疗方法。例如,激光治疗,特定波长的激光可以作用于疤痕组织,分解异常的胶原蛋白,刺激胶原蛋白的重新排列,从而改善疤痕增生的状况。但激光治疗需要根据疤痕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参数,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激光能量的控制,避免对儿童娇嫩的皮肤造成过度损伤。另外,对于一些严重的疤痕增生,可能需要手术干预,但手术本身也可能成为新的创伤,有再次引发疤痕增生的风险,所以手术治疗需要谨慎评估。
总之,手术疤痕增生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复杂问题,了解其形成机制、临床表现、高危因素等对于预防和处理疤痕增生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