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形态异常致鼻腔功能障碍等,由软骨骨发育不均衡或外伤等引起,有鼻塞、头痛、鼻出血等症状,通过前鼻镜、鼻内镜、鼻部CT检查诊断,无症状者可不治,有明显症状等时可保守或手术治疗,儿童需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选择治疗方式及术后护理。
解剖学基础相关影响
鼻中隔由多块软骨和骨组成,正常情况下鼻中隔应该是居中的。当构成鼻中隔的软骨或骨发育不均衡,或者受到外伤等因素影响时,就可能导致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偏移,出现局部的突起。例如,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鼻骨受到外力撞击等情况,可能会影响鼻中隔的正常发育,增加鼻中隔偏曲的发生风险;而成年后鼻部受到外伤,也容易直接导致鼻中隔偏曲。
常见症状表现
鼻塞:这是鼻中隔偏曲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偏曲部位压迫单侧鼻腔,可引起单侧鼻塞;若偏曲为“S”型,则可能导致双侧鼻塞。对于儿童来说,长期的鼻塞可能会影响呼吸,进而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对面部发育产生一定影响,因为儿童在生长发育阶段,鼻腔通气不畅可能会导致腺样体面容等问题;成年人鼻塞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比如在工作时容易因为鼻塞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头痛:偏曲的部位刺激鼻甲,可引起反射性头痛。这种头痛多发生在偏曲的凸面、骨棘或骨嵴处,因为这些部位与鼻甲接触紧密,长期刺激会导致头痛。例如,当鼻中隔的骨棘压迫下鼻甲时,可能会引发同侧头部的牵涉性头痛,尤其在劳累、月经期等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或身体状态有变化的情况下,头痛可能会加重。
鼻出血:偏曲的部位黏膜比较薄,而且此处气流的冲击力较大,所以容易发生鼻出血。在干燥的季节或者患者经常用力擤鼻等情况下,更容易诱发鼻出血。对于儿童鼻出血患者,家长需要特别注意,因为频繁鼻出血可能会导致贫血等问题,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而成年人鼻出血如果频繁发生,也需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其他严重问题。
诊断方法
前鼻镜检查:通过前鼻镜可以初步观察鼻中隔的形态,看是否有偏曲以及偏曲的部位、程度等。但是前鼻镜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一些部位隐蔽或者偏曲程度较轻的情况可能观察不够准确。比如一些高位的鼻中隔偏曲,在前鼻镜下可能不容易被发现。
鼻内镜检查:鼻内镜检查可以更清晰、全面地观察鼻中隔的情况,能够发现前鼻镜检查难以发现的偏曲部位,还可以同时检查鼻腔其他部位的情况,如是否存在鼻窦炎等并发疾病。对于儿童进行鼻内镜检查时,需要选择合适大小的鼻内镜,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儿童娇嫩的鼻腔黏膜。
鼻部CT检查:鼻部CT可以清晰地显示鼻中隔与相邻结构的关系,能够准确判断鼻中隔偏曲的类型和程度,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可以通过CT图像准确测量鼻中隔偏曲部位的角度、距离等,为手术治疗提供精确的依据。
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对于无症状的鼻中隔偏曲一般不需要治疗。如果是儿童存在轻微的鼻中隔偏曲且没有明显症状,由于儿童的鼻腔还在不断发育中,有些情况可能会随着生长发育自行改善,所以可以先进行观察,定期复查。而对于伴有轻度鼻塞等症状但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采取一些对症治疗的方法,如使用鼻腔生理性海水进行鼻腔冲洗,保持鼻腔湿润,减轻鼻塞等症状。
手术治疗:当鼻中隔偏曲引起明显的鼻塞、头痛、鼻出血等症状,或者影响鼻窦引流时,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矫正偏曲的鼻中隔,恢复鼻腔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常见的手术方式有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等。对于儿童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尽量减少手术对儿童鼻腔发育的影响。术后要注意鼻腔的护理,定期复查,确保鼻腔恢复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