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经飞沫传播,冬春高发,有前驱期和出疹期表现,靠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对症支持治疗;荨麻疹病因复杂,表现为风团等,依典型表现诊断,去除病因并使用抗组胺药物等治疗,两类疾病在特殊人群上也有不同注意事项,二者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区别
一、病因方面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传染源主要是患者,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冬春季节高发,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既往感染过风疹病毒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例如,风疹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在呼吸道上皮细胞等部位繁殖,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病毒血症等一系列病理过程。
荨麻疹:病因较为复杂,常见诱因有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等)、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吸入物(花粉、尘螨等)、物理因素(冷、热、日光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任何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发病,且部分患者难以明确具体病因,病情容易反复。比如,对某种食物过敏的人,食用该食物后就可能引发荨麻疹。
二、临床表现方面
风疹:
前驱期较短,一般1-2天,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口腔软腭及咽部可见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
出疹期多在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24小时内蔓延至全身,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3mm,可融合成片,皮疹一般2-3天内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同时,患者耳后、枕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荨麻疹:
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风团,常突然发生,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出现,此起彼伏。风团大小及形态不一,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可为红色、白色或皮色。
自觉瘙痒剧烈,部分患者可伴有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皮下组织疏松部位如眼睑、口唇、外生殖器等部位的肿胀。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
三、诊断方面
风疹: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如接触风疹患者等)、临床表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以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检测风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若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风疹病毒感染;也可检测风疹病毒核酸等。
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皮肤风团及消退特点等)即可诊断,一般不需要特殊实验室检查,但若要寻找病因,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过敏原检测等检查,如血常规可了解是否有感染等情况,过敏原检测可帮助发现可能的过敏原。
四、治疗方面
风疹:目前尚无特效抗风疹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适当休息、多饮水,体温较高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咳嗽等症状可给予相应的止咳等对症处理。一般患者预后良好。
荨麻疹:首先是去除病因,如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可缓解瘙痒和风团症状。对于病情严重出现过敏性休克等情况的患者,需立即进行抢救,如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风疹:儿童感染风疹后一般症状相对较轻,但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可导致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所以孕妇尤其要注意避免接触风疹患者,若怀疑感染风疹病毒需及时就医检查。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风疹,需要更加密切观察病情,防止出现并发症。
荨麻疹:儿童患荨麻疹时,要注意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风团是否增多、是否出现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孕妇患荨麻疹时,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老年人患荨麻疹时,要注意是否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用药时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