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穿孔手术存在术中及术后风险,术中有出血、邻近组织损伤风险;术后有感染、穿孔复发、鼻腔功能障碍风险,儿童患者手术风险相对更高且术后护理更需精心,老年患者因多伴基础疾病术前需控制基础疾病、术后需加强相关管理,不过随医疗技术进步手术安全性不断提高,患者术前要与医生充分沟通并配合术前术后事宜。
一、术中风险
1.出血
在鼻中隔穿孔手术过程中,由于鼻中隔局部的血管分布以及手术操作对组织的扰动,可能会引起出血。尤其是对于一些鼻中隔穿孔范围较大、周围组织血管丰富的患者,术中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相关研究表明,在鼻中隔穿孔手术中,约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术中出血情况,这与手术区域的解剖结构和操作难度密切相关。
2.邻近组织损伤
鼻黏膜损伤:手术需要对鼻中隔部位进行操作,容易损伤周围的鼻黏膜。鼻黏膜是鼻腔重要的保护结构,其损伤可能导致鼻腔干燥、结痂等问题,影响鼻腔的正常功能。
软骨或骨组织损伤:鼻中隔由软骨和骨组织构成,手术操作不当可能会损伤鼻中隔的软骨或骨组织,进而影响鼻中隔的结构和功能稳定性。比如,若损伤了鼻中隔的软骨,可能会导致鼻中隔形态改变,影响鼻腔的通气等功能。
二、术后风险
1.感染
术后伤口有感染的可能。鼻腔是一个有菌环境,术后如果伤口护理不当,或者患者自身抵抗力下降等因素,细菌容易侵入伤口导致感染。感染可引起鼻腔红肿、疼痛加剧、分泌物增多且伴有异味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手术效果,甚至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来控制感染。有文献报道,鼻中隔穿孔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在一定范围内,与术后的护理措施和患者的自身状况密切相关。
2.穿孔复发
术后存在穿孔复发的风险。这可能是由于手术操作未能完全修复穿孔部位的组织,或者术后局部组织愈合不良等原因导致。例如,一些患者在术后因为鼻腔的反复炎症刺激、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用力擤鼻等)等因素,可能会使已经修复的穿孔部位再次出现穿孔。
3.鼻腔功能障碍
通气功能障碍:鼻中隔穿孔会影响鼻腔的正常通气功能。术后如果穿孔修复不理想或者出现新的问题,可能会导致鼻腔通气不畅,患者出现鼻塞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这是因为鼻中隔穿孔破坏了鼻腔原有的气流动力学平衡,导致空气流通受到影响。
嗅觉功能障碍:鼻中隔与嗅觉功能也有一定关系,术后鼻腔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嗅觉功能,导致患者嗅觉减退或丧失。例如,穿孔部位的异常气流可能会干扰嗅觉感受器对气味的感知。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进行鼻中隔穿孔手术时风险相对更高。儿童的鼻腔组织相对娇嫩,手术操作难度较大,术中出血、邻近组织损伤的风险可能相对成人更高。而且儿童术后的恢复能力虽然较强,但感染等并发症的应对相对成人更具挑战性。在护理方面,需要更加精心地保持鼻腔清洁,密切观察儿童的术后反应,因为儿童往往不能准确表达自身的不适,需要医护人员和家长更加细心地监测。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多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波动可能会影响手术部位的恢复,增加出血等风险;糖尿病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能力相对较差,更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老年患者在术前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将血压、血糖等调整到相对合适的范围,以降低手术风险。术后也需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管理以及伤口的恢复情况,加强对鼻腔的护理和监测。
总体而言,鼻中隔穿孔手术有一定风险,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的安全性也在不断提高。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以及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手术风险。患者在术前也需要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收益,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