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结石是泌尿系统各部位结石病总称,包含肾结石,二者在定义与部位、症状表现、检查方法、治疗原则上有区别,肾结石是肾脏内结石,尿结石涵盖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结石,症状、检查、治疗因部位不同有差异,临床需据具体情况准确诊断与合理治疗。
一、定义与部位
肾结石:是指发生在肾脏内部的结石,是由于某些因素导致尿液中的晶体物质浓度升高或溶解度降低,呈过饱和状态,析出结晶并在肾脏内积聚形成。
尿结石:是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中任何部位结石的统称,涵盖了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等。
二、症状表现
肾结石:较小的肾结石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较大的肾结石可能引起腰部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可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等部位,还可能伴有血尿(尿液呈红色)、恶心、呕吐等症状。疼痛发作时往往较为剧烈,患者难以忍受。
输尿管结石:多由肾结石下移至输尿管所致,主要症状是突发性的剧烈腰痛或腹痛,疼痛沿输尿管走行方向放射,同时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以及血尿。
膀胱结石:主要症状是排尿中断,改变体位后又能继续排尿,还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疼痛可放射至阴茎头部。
尿道结石: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尿线变细、滴沥,甚至急性尿潴留,阴茎部位疼痛等。
三、检查方法
影像学检查:
肾结石:超声检查可发现肾脏内的强回声光团,伴有声影;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肾结石的位置、大小、形态等,是诊断肾结石的重要手段,能发现较小的结石,还可了解肾脏的结构有无异常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超声和CT检查都适用,但要注意儿童进行CT检查时需权衡辐射风险,尽量选择对儿童辐射影响较小的检查参数等。
输尿管结石:超声可发现输尿管走行部位的强回声,CT平扫能准确显示输尿管结石的位置,有助于判断结石是否造成输尿管梗阻等情况。
膀胱结石:超声检查可发现膀胱内的强回声团,改变体位时结石有移动;X线平片也可显示膀胱结石,但对于较小的结石可能不易发现。
尿道结石:尿道X线平片可显示尿道部位的结石;尿道超声检查也能帮助发现尿道内的结石。
实验室检查:都可能进行尿液分析,查看尿液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结晶等情况,辅助判断是否存在结石及可能的病因等,但不同部位结石通过实验室检查的具体指向和侧重点略有不同。
四、治疗原则
保守治疗:
肾结石:对于较小的肾结石(直径小于6毫米左右),可采用保守治疗,包括大量饮水,每日饮水量2000-3000毫升以上,以增加尿量,促进结石排出;适当运动,如跳绳、跑步等,有助于结石下移;同时可根据情况使用一些排石药物等。不同年龄人群饮水量需合适,儿童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水中毒等情况,要少量多次饮水。
其他尿结石:对于较小的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也可能先尝试保守治疗,方法类似,但具体还要根据结石的部位等情况调整,比如输尿管结石有时可采用体位排石等方法辅助。
手术治疗:
肾结石:当肾结石较大(直径大于6毫米)、保守治疗无效或存在肾脏梗阻等情况时,可采用手术治疗,如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输尿管软镜取石术等。不同手术方式有其适应人群和特点,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手术的选择更要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
输尿管结石:较大的输尿管结石或保守治疗失败的输尿管结石可采用输尿管镜取石术、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等。
膀胱结石:较大的膀胱结石可采用膀胱镜取石术或耻骨上膀胱切开取石术等。
尿道结石:尿道结石可根据结石的位置采用尿道外口取石术、尿道镜取石术等。
总之,尿结石包含肾结石,两者在部位、症状、检查及治疗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临床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