皲裂性湿疹是以皮肤皲裂、干燥、脱屑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理基础为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发病与皮肤屏障异常、接触性刺激及环境干燥相关,发病机制涉及皮肤屏障破坏、免疫异常和环境因素,临床表现为手足对称性皲裂、粗糙脱屑,诊断需结合典型症状、辅助检查并鉴别其他疾病,治疗原则包括修复皮肤屏障、抗炎、免疫调节和物理治疗,特殊人群需调整用药,预防需控制环境、选择衣物、做好职业防护并管理饮食。
一、皲裂性湿疹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皲裂性湿疹是一种以皮肤皲裂、干燥、脱屑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于湿疹的特殊亚型,其病理基础为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导致的角质层水分流失和外界刺激物侵入。临床特征包括皮肤表面出现细小裂纹(皲裂线)、表皮增厚(苔藓样变)、局部红斑及瘙痒,常见于手足等暴露部位,冬季或干燥环境中症状加重。研究显示,其发病与皮肤屏障功能异常(如丝聚蛋白基因突变导致天然保湿因子减少)、接触性刺激(如洗涤剂、溶剂)及环境干燥密切相关。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1.皮肤屏障破坏:角质层结构异常导致经皮水分丢失(TEWL)增加,研究显示皲裂性湿疹患者TEWL值较健康人群高30%~50%,同时天然保湿因子(NMF)含量下降,引发皮肤干燥和皲裂。
2.免疫异常:Th2型免疫反应激活,IL-4、IL-13等细胞因子促进表皮增厚和炎症细胞浸润,形成慢性炎症循环。
3.环境因素:低湿度环境(相对湿度<40%)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而频繁接触碱性清洁剂或有机溶剂可破坏皮脂膜,加重屏障损伤。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典型症状:手足部位对称性皲裂,裂纹深度可达真皮层,伴疼痛或出血;皮肤粗糙、脱屑,呈“龟裂样”外观;夜间瘙痒加重,影响睡眠。
2.辅助检查:皮肤镜可见黄白色鳞屑、线状裂纹及毛细血管扩张;经皮水分丢失检测(TEWL)值升高;过敏原检测可能提示接触性过敏原(如镍、铬)。
3.鉴别诊断:需与手足癣(真菌镜检阳性)、银屑病(Auspitz征阳性)、掌跖角化症(遗传性)区分,后者无湿疹样炎症表现。
四、治疗原则与干预策略
1.修复皮肤屏障:每日使用含神经酰胺、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的保湿剂(如尿素软膏、透明质酸凝胶),每日2~3次,可降低TEWL值30%~40%。
2.抗炎治疗:轻中度患者外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中重度患者可短期使用中效激素(如曲安奈德乳膏),需避免长期使用导致皮肤萎缩。
3.免疫调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适用于面部或薄嫩皮肤,可减少激素副作用。
4.物理治疗:紫外线疗法(如窄谱UVB)可抑制炎症反应,每周2~3次,需严格防晒。
五、特殊人群管理要点
1.儿童患者:3岁以下避免使用强效激素,优先选择弱效激素(如1%氢化可的松)或非激素类药物(如吡美莫司乳膏),疗程不超过2周。
2.老年人:因皮肤萎缩、皮脂分泌减少,需增加保湿剂使用频率(每日4~5次),避免使用酒精类制剂。
3.妊娠期女性:外用激素需选择B类(如氢化可的松),避免使用维A酸类或免疫抑制剂,哺乳期慎用。
4.合并糖尿病者:需控制血糖(HbA1c<7%),因高血糖会加重皮肤微循环障碍,延缓愈合。
六、预防与生活方式调整
1.环境控制:保持室内湿度40%~60%,使用加湿器;避免直接接触热水(水温<37℃),减少洗浴时间(<10分钟)。
2.衣物选择:穿棉质或丝绸内衣,避免羊毛、化纤材质;洗衣时使用无香料、无酶洗涤剂。
3.职业防护:接触化学物质时佩戴手套(如丁腈橡胶手套),每30分钟更换并涂抹保湿剂。
4.饮食管理:补充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鱼、核桃)可改善皮肤屏障功能,避免辛辣、酒精等刺激性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