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性肺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体位、呼吸支持)、抗感染治疗(经验性和病原学指导下用药)、气道管理(清除分泌物、必要时支气管镜治疗)、营养支持(保证营养摄入、鼻饲等)及原发病治疗(治疗食管-胃反流等原发病及康复训练等)。
一、一般治疗
1.体位调整
对于清醒患者,可采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这样有助于减少胃内容物反流进入气道的风险。因为半卧位时重力作用可使胃内容物向下移动,降低吸入的可能性。对于昏迷患者,可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
年龄较小的儿童,在喂养时应采取合适的体位,如抱起喂养,喂完后保持竖抱拍嗝等,减少奶液反流误吸的情况。
2.呼吸支持
对于有低氧血症的患者,根据血氧饱和度情况给予吸氧。轻度低氧血症可通过鼻导管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中-重度低氧血症可能需要面罩吸氧或无创通气等。对于新生儿或婴幼儿吸入性肺炎出现呼吸窘迫时,要密切监测呼吸频率、血氧等指标,及时调整呼吸支持方式。
二、抗感染治疗
1.经验性抗感染
根据患者的基础情况、发病环境等初步判断可能的病原体。社区获得性吸入性肺炎常见病原体有口腔定植菌,如厌氧菌(如消化链球菌、普雷沃菌等)、需氧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可经验性选用针对厌氧菌和需氧菌的联合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联合甲硝唑等。医院获得性吸入性肺炎病原体更复杂,可能有革兰阴性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经验性用药可选用氟喹诺酮类联合β-内酰胺类等。
对于儿童吸入性肺炎,要考虑儿童常见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例如,对于轻度社区获得性儿童吸入性肺炎,可选用青霉素类等药物,严重时可能需要选用头孢菌素类等。
2.病原学指导下的抗感染
留取痰液、血液等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如痰培养、血培养、药敏试验等。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如果痰培养提示为厌氧菌感染,可选用专门针对厌氧菌的抗生素,如克林霉素等;如果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根据药敏选用苯唑西林等。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老年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更要重视病原学检查以精准用药。
三、气道管理
1.清除气道分泌物
对于清醒能够咳痰的患者,鼓励其咳嗽排痰,可通过翻身、拍背等辅助排痰措施。翻身可每2小时一次,拍背时要注意力度,从下向上、从外向内轻拍患者背部。对于昏迷或无力咳痰的患者,可采用吸痰法清除气道分泌物。吸痰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气道黏膜。新生儿或婴幼儿吸痰时,要使用更细的吸痰管,压力要适中,防止造成气道损伤。
对于存在气道梗阻风险的患者,如误吸异物较多导致气道部分梗阻,可能需要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清除气道内的异物或分泌物。
四、营养支持
1.保证营养摄入
吸入性肺炎患者由于疾病消耗等原因,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能够经口进食的患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如果患者存在吞咽困难,可考虑鼻饲营养,保证每日热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供给。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年龄和病情调整饮食,保证生长发育所需营养。例如,婴儿可采用少量多次喂养,保证奶量摄入,同时注意鼻饲时的速度和量,防止反流误吸加重肺炎。
五、原发病治疗
如果吸入性肺炎是由于食管-胃反流等原发病引起,需要同时治疗原发病。例如,对于胃食管反流患者,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减少胃酸分泌,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导致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要积极治疗神经系统原发病,同时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等。老年人如果存在脑血管疾病等导致吞咽困难,要在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上,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和相应的康复措施,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