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原因包括局部的外伤、鼻黏膜干燥糜烂、鼻部炎症、鼻部肿瘤以及全身的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其他全身性疾病;治疗包括局部的压迫止血、局部药物止血、烧灼止血、填塞止血以及全身的针对基础疾病治疗和补充维生素等。
一、鼻出血的原因
(一)局部原因
1.外伤:
鼻和鼻窦外伤可损伤血管,如鼻骨骨折、鼻窦骨折等,儿童经常用手挖鼻,也可能导致鼻黏膜损伤出血。
剧烈咳嗽、用力擤鼻等也可能使鼻黏膜血管破裂出血。
2.鼻黏膜干燥、糜烂:
空气干燥、炎热、寒冷等环境因素,或长期处于有粉尘的环境中,可导致鼻黏膜干燥、糜烂,容易引起鼻出血。例如在冬季,室内供暖后空气湿度降低,鼻黏膜容易干燥破裂出血。
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C、维生素K等缺乏,可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导致鼻黏膜易出血。
3.鼻部炎症:
急性鼻炎、鼻窦炎等炎症可使鼻黏膜血管扩张、充血,容易破裂出血。例如急性鼻窦炎患者,炎症刺激鼻黏膜,常出现鼻出血症状。
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水肿、瘙痒,患者经常揉鼻、挖鼻,也容易导致鼻黏膜出血。
4.鼻部肿瘤:
鼻腔、鼻窦的良性肿瘤,如血管瘤等,可引起鼻出血,且出血量可能较多;恶性肿瘤,如鼻咽癌等,早期可出现回吸涕中带血,晚期可出现大量鼻出血。
(二)全身原因
1.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是引起鼻出血较常见的全身原因之一,血压升高时,鼻黏膜血管压力增大,容易破裂出血。尤其是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鼻出血的风险增加。
动脉硬化患者血管弹性下降,也容易出现鼻出血。
2.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导致鼻出血。例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常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是常见症状之一。
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凝血功能也可能出现异常,容易出现鼻出血,且常为反复性鼻出血。
3.其他全身性疾病: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可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起鼻出血。
内分泌失调,如青春期女性的月经期鼻出血,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妊娠期女性也可能出现鼻出血,与体内激素变化及血容量增加有关。
二、鼻出血的治疗
(一)局部处理
1.压迫止血:
让患者坐下,头稍向前倾,用手指捏住两侧鼻翼,持续压迫5-10分钟,同时可用冷水袋或湿毛巾敷前额和后颈,以促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儿童鼻出血时,家长可轻轻捏住患儿鼻翼5-10分钟进行压迫止血。
2.局部药物止血:
可使用麻黄碱滴鼻液等收缩鼻黏膜血管的药物,收缩血管后有助于止血。对于鼻黏膜糜烂出血的患者,还可局部涂抹红霉素眼膏等,促进鼻黏膜修复。
3.烧灼止血:
适用于反复小量出血且能找到明确出血点的患者。常用的有化学药物烧灼(如硝酸银、三氯醋酸等)和物理烧灼(如激光、微波、射频等),通过烧灼出血点,使局部组织蛋白凝固,达到止血目的。
4.填塞止血:
对于出血较剧烈、渗血面较大或出血部位不明的患者,可使用填塞材料进行填塞。常用的填塞材料有凡士林油纱条、膨胀海绵等。对于儿童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填塞材料,选择相对温和的填塞方式。
(二)全身治疗
1.针对基础疾病治疗:
对于由高血压引起的鼻出血,应积极控制血压,可使用降压药物等,使血压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等。
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鼻出血,应针对具体的血液疾病进行治疗,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提升血小板数量;白血病患者则需要进行化疗等综合治疗。
2.补充维生素等:
对于因维生素缺乏引起鼻出血的患者,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K等,以改善血管功能。例如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橙子、菠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