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梗阻分为机械性梗阻和动力性梗阻。机械性梗阻包括尿路腔内病变(尿道、膀胱颈部、输尿管、肾盂等病变)和腹腔或盆腔内病变(肠道、妇科病变压迫输尿管等);动力性梗阻包括神经源性因素(中枢、周围神经系统病变)、药物因素(某些药物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先天性因素(先天性巨输尿管、先天性尿道瓣膜等)。
一、机械性梗阻
1.尿路腔内病变
尿道病变:男性尿道较长且有生理弯曲,各种原因引起的尿道狭窄是常见原因,如先天性尿道外口狭窄、尿道瓣膜、尿道损伤后瘢痕形成等;尿道结石、异物也可导致尿道梗阻,结石可在尿道内停留,阻塞尿液排出通道,异物进入尿道后会占据尿道空间,影响尿液通过。
膀胱颈部病变:膀胱颈部梗阻性病变包括膀胱颈部挛缩,多为慢性炎症所致,如反复的膀胱炎等炎症刺激可使膀胱颈部纤维组织增生,导致颈部狭窄;膀胱结石、膀胱肿瘤等也可阻塞膀胱颈部,影响尿液从膀胱排出到尿道。
输尿管病变:输尿管结石是常见的机械性梗阻原因,结石可停留于输尿管的三个生理狭窄处,即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及输尿管膀胱壁段,结石会阻塞输尿管,使上方尿液积聚;输尿管肿瘤可占据输尿管管腔,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输尿管先天性狭窄,如输尿管肾盂连接处狭窄,可因先天发育异常使管腔变窄,影响尿液引流;输尿管外的病变压迫输尿管,如腹膜后纤维化、盆腔肿瘤等,可从外部压迫输尿管,造成梗阻。
肾盂病变:肾盂肿瘤、血块等可阻塞肾盂出口,导致尿液从肾盂排出受阻,进而引起肾积水等一系列问题。
2.腹腔或盆腔内病变
肠道病变:如乙状结肠扭转、直肠癌等,当病变较大时可压迫输尿管,导致输尿管梗阻。乙状结肠扭转时,扩张的肠管可压迫其下方的输尿管,影响尿液的正常输送;直肠癌晚期,肿瘤增大可能侵犯周围组织,包括输尿管,造成输尿管梗阻。
妇科病变: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妇科疾病,当肿瘤较大或位置特殊时,可压迫输尿管,引起梗阻。例如较大的子宫肌瘤向盆腔内生长,可能压迫输尿管,导致其管腔狭窄,影响尿液排出。
二、动力性梗阻
1.神经源性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脊髓损伤、脑出血、脑梗死等,可影响控制排尿的神经传导通路。脊髓损伤可导致支配膀胱和尿道的神经功能障碍,使得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协调功能失常,出现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脑出血或脑梗死影响到控制排尿的中枢神经区域时,也会引起排尿功能紊乱,导致尿路梗阻。
周围神经系统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常见的周围神经病变导致动力性梗阻的原因,长期糖尿病可引起神经纤维变性、脱髓鞘等改变,影响膀胱的神经支配,使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或尿道括约肌松弛障碍,从而造成尿路梗阻;盆腔手术损伤盆腔神经,如前列腺癌根治术等手术可能损伤支配膀胱的神经,导致术后出现排尿功能障碍,引起尿路梗阻。
2.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导致动力性梗阻。例如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膀胱逼尿肌的收缩,使膀胱排尿无力;还有一些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也可能对膀胱的神经-肌肉功能产生影响,导致排尿困难,引起尿路梗阻。在儿童中,使用某些不恰当的药物也可能影响其排尿功能,需要特别谨慎,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
3.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巨输尿管: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由于输尿管末端肌肉发育异常,导致输尿管蠕动功能障碍,尿液排出不畅,引起尿路梗阻。这种情况在儿童中相对较多见,先天性因素导致的尿路梗阻可能从出生后就存在排尿异常的表现,需要早期诊断和干预。
先天性尿道瓣膜:是男性儿童先天性下尿路梗阻的常见原因,由于尿道瓣膜的存在,阻碍了尿液的正常排出,可导致膀胱功能和上尿路的改变,如膀胱壁增厚、肾积水等。



